恒星並非恒定不動,隻是距離太遠,位置變化很慢,短期內難於察覺。1718年,哈雷把他測定的若幹恒星的位置同喜帕恰斯和托勒密的觀測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它們的位置有變動,從而確定恒星在運動。

  恒星在太空中相對於太陽的運動,叫作恒星的空間運動。這種運動由互相垂直的兩個分量──切向速度和視向速度所組成。太陽附近恒星的空間運動速度約為50公裡/秒。實際上,太陽也在空間運動著。太陽對鄰近恒星的空間運動速度約為19.7公裡/秒,運動方向指指向武仙座中的一點──向點(見太陽運動)。恒星運動速度減去太陽運動速度後的速度差,叫作恒星的本動速度。

  恒星的自行和切向速度 單位時間內恒星在天球切面上走過的距離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度叫自行,單位是角秒/年。自行由扣除歲差和章動後的赤經年變(赤經自行)和赤緯年變(赤緯自行)組成。已測出20多萬顆恒星的自行,其中最大者為蛇夫座的巴納德星,自行達每年10.31。如果已知恒星的距離,就可由自行求得恒星垂直於視線方向的線速度──恒星的切向速度。恒星的自行雖然容易求得,但距離卻很難測定,因此,恒星的切向速度很難求準,隻有少數近距恒星的數據比較準確。

  恒星的視向速度 恒星在單位時間內沿視線方向移動的距離叫視向速度,單位是公裡/秒。它可由恒星光譜線的多普勒位移來確定,譜線向紅端移動(即紅移)時為正,這時恒星遠離我們而去。實測的數值必須改正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影響,歸算成相對於太陽中心的數值。目前已測過視向速度的恒星約3萬顆,其結果大多介於±20公裡/秒之間。晚型星的視向速度一般大於早型星的,矮星的大於巨星的,光譜中有發射線的大於同光譜型無發射線的。速度超出±100公裡/秒范圍的恒星叫高速星,已測得視向速度最大的恒星是 CD-29°2277(543公裡/秒)和武仙座VX星(-405公裡/秒)。測量視向速度往往采用結構復雜和價格昂貴的大望遠鏡折軸攝譜儀或物端棱鏡,所以進展很慢。但是由於這種測量與恒星的距離沒有直接關系,因而通常比切向速度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