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天體各種參數(如位置、運動、星等、光譜型等)的表冊。通過天文觀測編制星表,是天文學中很早就開始的工作之一。西元前四世紀,中國戰國時魏國天文學傢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後世稱為《石氏星經》,其中載有121顆恒星的位置。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今已失傳。西元前二世紀,喜帕恰斯編制瞭一本載有1,022顆恒星位置的星表。由托勒密抄傳下來,這是古代著名的星表。以後又經過多次重新測定和重編,如1447年的烏魯伯格天文表、1594年的鮑斯曼星表、1602年的第穀星表和和1690年的赫維留星表等。十七世紀前,恒星位置都是以黃道坐標給出的。在赫維留星表及以後的星表中,恒星位置則是以赤道坐標給出的。隨著中天觀測原理的提出和新式望遠鏡的采用,星表精度日益提高。特別是佈拉得雷測定的恒星位置,有較高的精度。他的星表對以後編制基本星表的工作有重要的貢獻。貝塞耳將佈拉得雷星表的恒星數擴充到50,000顆,於1818年出版新的星表;後來又編成有63,000顆星的星表。1859~1862年,阿格蘭德爾出版波恩星表,簡稱BD星表,他的助手和繼承人申費爾德於1886年出版瞭它的續表SD星表。BD星表及其續表刊載瞭在赤緯+90°~-23°天區內亮於9等的457,847顆星。星表按用途區分,有下列幾種。

  基本星表 各個天文臺編制星表時使用的儀器不同,觀測條件和處理方法也不一致,因此,同一顆星在不同星表中的位置,即使歸算到同一歷元並扣除自行影響,結果仍有差異。這是由星表間的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造成的。為瞭盡可能消除和減少這些誤差的影響,將各個不同系統的絕對測定的星表,進行綜合處理後得到高精度的星表,稱為基本星表(見基本天體測量學)。基本星表是一切星表的基礎,主要用作天文參考坐標系和恒星位置的相對測定時的定標星系統。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紐康、奧韋爾斯、博斯父子進行瞭大量工作,建立瞭現代基本星表系統。主要的基本星表有以下幾種:

  奧韋爾斯基本星表 為德國天文學會星表的定標星系統而編的基本星表。第一個奧韋爾斯基本星表包括北天的539顆恒星和南天的83顆恒星兩部分,先後在1879年和1883年發表。以後又對這本星表作瞭修訂,除將星數增加到925顆外,還將斯特魯維歲差常數改為紐康歲差常數,於1907年發表新基本星表,簡稱NFK星表。1924年為瞭增訂德國天文學會星表AGK1,以便編刊更好的AGK2,開始修訂NFK星表。修訂後的第三基本星表,簡稱FK3星表,於1937~1938年出版。這本星表載有1,535顆全天分佈的恒星的位置和自行,為各國天文年歷中計算恒星位置和大地測量工作所采用。為瞭更好地滿足大地測量和天文工作需要,以後又增加瞭 FK3星表中的星數,於1954年發表瞭FK3星表的補篇。其中載有赤緯-10°以北的1,142顆星的精確位置,和赤緯-10°以南的845顆星的近似位置。為瞭修訂AGK2星表和編刊AGK3星表的需要,以及由於新觀測資料的積累,對 FK3星表作瞭修訂,於1963年出版瞭第四基本星表,簡稱FK4星表。這是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的基本星表。此外,還發表瞭 FK4星表的補篇,補充瞭1,987顆星。由於恒星的自行,FK4星表的精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同時該星表的星數較少,而且都是較亮的恒星,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天文和大地測量工作的需要。因此正在利用新的觀測資料,修訂FK4星表,計劃在1984年將出版新的基本星表,即FK5星表。

  紐康星表 紐康於1872年發表的第一本基本星表,稱為N1星表,有32顆基本恒星的赤經。以後為瞭美國天文年歷及其他歷書的需要,於1899年發表瞭有1,257顆恒星位置的基本星表,稱為N2星表。

  博斯星表 為瞭研究太陽的空間運動、銀河系自轉和確定歲差常數,需要編制一本盡可能多的,包括暗星在內的基本星表。L.博斯首先在1910年編出一本有6,188顆恒星的位置和自行的初步基本星表,簡稱 PGC星表。以後,B.博斯又將其擴充,於1937年編成總星表,簡稱GC星表,共有33,342顆恒星的位置和自行,是現代星數最多的一本基本星表。GC星表的缺點是:恒星分佈不均勻,暗星的精度不高,而且在位置和自行上都有較大的系統誤差。

  N30星表 FK3和GC星表的平均觀測歷元都在1900年前後,恒星位置的精度受自行誤差的影響而逐漸降低,因此摩根根據二十世紀以來的觀測資料,綜合瞭大約60本星表的內容,於1952年編成一本共有5,268顆恒星的基本星表,稱為N30星表。

  相對星表 用相對測定的恒星位置編成的星表稱為相對星表(見天體位置的相對測定)。用照相法測定的相對星表,稱為照相星表。

  照相天圖星表 1887年第一屆國際天文照相會議決定,用照相法編制全天照相星表。這是一項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工作,由十幾個天文臺使用標準天體照相儀進行觀測,以編制星等亮於11等的照相星表。觀測按分區進行,平均密度約為每平方度40顆星。最後結果應該是恒星的赤道坐標,但是大部分天文臺隻發表瞭底片的量度坐標。這項工作雖然開始於十九世紀,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全部完成。主要原因是望遠鏡的視場太小,工作量過於巨大。進行第二期照相觀測,就可以求得恒星的自行,有些天文臺已完成這項工作,有些尚未進行。

  德國天文學會星表 1867年德國天文學會提出瞭精確測定恒星位置的計劃,開始時,由六個國傢用12架子午環對BD星表中赤緯+80°~-2°、亮度在8等以內的全部恒星的位置進行精測。這一星表於1910年完成,共包括144,000顆星,稱為AGK1星表。1924年擴充到赤緯-23°,後來又擴充到赤緯-90°。由於AGK1星表僅有星位,沒有自行,1924年開始用照相法進行重測。修訂後的星表,稱為AGK2星表,於1951~1958年陸續發表,共有183,000顆星。1955年開始修訂AGK2星表的位置和自行,利用同測定AGK2星表一樣的照相望遠鏡進行觀測。修訂後的星表在1973年以磁帶形式刊出,稱為AGK3星表。

  耶魯星表 美國耶魯大學天文臺編制的一本照相星表。它是根據1914~1956年用中等焦距(約2米)的廣角天體照相望遠鏡對目視星等亮於9等的恒星進行觀測的結果而編成的。這個星表約有15萬顆星。

  好望角照相星表 好望角天文臺編制的南天照相星表,包含赤緯-30°~-90°、亮於10等的近7萬顆星。它是根據1931~1955年期間的觀測於1968年編成的。

  其他的位置星表 除瞭為確定恒星位置和運動而編制的基本星表和相對星表外,還有不少為特殊目的而編制的星表。

  暗星星表 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星表都具有“不均勻性”的缺點,即在觀測方式、星等、光譜型分佈等方面的不均勻,而且所列多為亮星。為瞭提高星表的精度,同時為瞭滿足在恒星天文學中特別需要精確的恒星自行參數這一要求,因此開始瞭暗星星表的編制工作。其主要內容是:先用子午環對930顆基本暗星作絕對觀測,再用照相法測定均勻分佈全天的兩萬顆暗至9等的恒星的位置,最後用觀測小行星的方法來測定坐標零點和赤緯系統差,並以河外星系為背景,求得恒星的自行。

  黃道星表 為月掩星和行星的照相觀測而編制的,通常包括黃道附近16°范圍內的恒星位置的星表。最早的黃道星表是紐康在1882年編制的,包括1,098顆星。1940年羅伯遜又編成有3,539顆星的黃道區恒星表,簡稱NZC星表。

  史密森星表 1966年美國史密森天文臺為滿足用照相確定人造衛星位置的要求,編制瞭一本星表,稱SAO星表,載有258,997顆星。

  有關天體物理量的星表 天體物理學興起後,除恒星位置、自行等基本參數外,其他如恒星視差、色指數、光譜型、視向速度等恒星數據,逐漸成為星表的重要組成部分。1890~1936年,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先後出版的有272,150顆星的光譜型星表(簡稱HD星表和HDE星表)是這方面的先驅。此外,還有側重於某些天體物理量的星表,主要有:

  恒星三角視差總表 1952年由美國耶魯大學出版。

  變星星表 1865年申費爾德出版瞭他編的第一本變星星表,刊有119顆變星。德國天文學會從1918年起主持變星星表的編制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編制變星總表的任務委托給蘇聯天文委員會。

  雙星和特定類型恒星星表 現有多種類型的雙星星表諸如雙星總表、目視雙星表、目視雙星軌道表、分光雙星表、密近雙星表、食雙星軌道要素表等。此外,還有特定類型恒星的星表,如高光度星星表、ο型星星表、磁星星表、A型特殊星星表、白矮星星表、發射線星星表等。

  太陽系天體和人造天體星表 食典,月球運動表,大行星、小行星和衛星的星歷表,月面結構表,水星、金星和火星的表面標記表,太陽譜線表等都屬於廣義的星表范圍。另外,太陽系中的特殊天體,如隕星、流星和彗星也都有各自的星表。人造衛星上天以來,星表中增添瞭各種人造天體和飛行器的編號命名表、軌道要素表等。

  銀河系其他天體星表 銀河系內其他天體,如銀河星團、球狀星團、球狀星團變星、行星狀星雲、電離氫區、暗星雲、亮星雲等都有按類編制的星表。

  河外天體星表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出版瞭星雲星團新總表(簡稱NGC星表)及其補編(簡稱 IC星表),其中天體的命名和編號一直沿用至今。由於編表時還沒有認識星雲的本質,把銀河星雲和河外星系都混編在一起瞭。星系天文學建立後,陸續出版瞭亮星系表、星系紅移表、星系形態分類表、星系團表等。近年來還編制瞭類星體、互擾星系、激擾星系等特殊河外天體的星表。

  光學波段以外的輻射源星表 射電天文學興起以後,三十年間編制瞭為數眾多的射電源表,其中包括超新星遺跡、星際分子、射電星系、類星射電源等不同類型的輻射源星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根據高空觀測和空間探測取得的資料,編制瞭紅外、紫外、遠紫外、X射線和γ射線波段的輻射源表,極大地豐富瞭星表資料庫。

  現代天文學的飛躍發展,使星表的種類、數量大為增加,質量大有提高。恒星位置、自行和距離的測定,正在用多種觀測手段向愈來愈暗的目標邁進,為建立一個以河外射電源為背景的、最理想的參考坐標系而努力。另外,各種類型的天體物理參數的測定,正以各種可能的手段在整個電磁波段進行,並向愈來愈細的結構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