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度變化的原因,除極移外還有其他因素,這些由極移之外的因素引起的緯度變化總稱為非極緯度變化。這些變化中的一部分是由板塊運動、地球變形、垂線變化等引起的;另一部分則是由測站的外界條件、儀器誤差、人差、周年光行差和章動常數不準確、赤緯和自行誤差等引起的。非極緯度變化是提高地極座標觀測精度的一大障礙;但它又為改進天文常數系統、研究天文地球動力學提供重要的資料。

  1902年,日本木村榮在分析國際緯度服務的觀測資料時,首先在計算極極移的公式中引進瞭與測站經度無關的z項,稱為木村項,即

       Δφi=xcosλi+ysinλi+z

各個國際緯度站的所在位置的經度基本上是均勻分佈的,所以z項等價於各站非極緯度變化的算術平均值,它又稱為公共z項。木村項隻是時間的函數,與測站坐標無關,它具有明顯的以一年為周期的特性。有關它的物理機制是一個牽涉面很廣泛而復雜的問題。各觀測臺站非極緯度變化中扣除公共z項後的部分,稱為地方非極項或地方z項,各臺站的地方z項數值各不相同,並且同一臺站的地方z項也隨時間變動。

  對於各個地極坐標系統,都可用一定的數據處理方法求得本系統各臺站的地方z項的統計估值。這種估值對瞭解地方非極緯度變化的某些特點,進行有關的研究工作有所幫助。

  地方非極項包含一些極其復雜的因素,僅就已知的因素而言,也還不能準確地定量預告其數值。因此,這是目前極移和緯度變化研究工作的一大難題。對此,單純從處理方法去考慮已經不夠,還應使用諸如大地測量、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手段,才能弄清它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