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體星雲的一種。它們形狀大都很不規則,而且往往沒有明晰的邊界,所以又稱彌漫發射星雲。在這些星雲中間通常都有一個或一團光譜型早於B1的高溫恒星。這些熱星的豐富的紫外輻射使星雲內的氣體激發,從而產生光致電離而形成星雲的發射光譜,所以稱為發射星雲。哈根斯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最先開始研究發射星雲的光譜。他指出這類星雲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的,它們的光能量主要集中在一些發射線中。在這些發射線中,有一些是氫和氮的複合線,如紅區的Hα、、藍區的Hβ和Hγ,以及常在某些高激發雲中出現的一次電離氦線λ4686等;另外一些很強的發射線是某些元素離子的禁線,如二次電離氧的綠線λ4959、λ5007,一次電離氮的紅線λ6548、λ6583,以及一次電離氧的紫外雙線λ3726、λ3729等,都是在發射星雲光譜中經常出現的。在發射星雲的光譜中,也有一個由原子發射和塵埃反射形成的很弱的連續光譜。

北美洲星雲

  在發射星雲中除大量熾熱氣體外,也包含少量塵埃物質。星雲中的物質密度,從暗星雲中的每立方厘米十幾個原子到較亮星雲中的幾百個、上萬個原子。它們的電子溫度一般在1萬度左右。銀河系中的發射星雲大都分佈在銀道面附近和旋臂上,屬於扁平次系(見銀河系次系),和一些年輕恒星群(如O星協)的分佈是一致的。所以在發射星雲和激發星之間,除能量供需關系外還存在著演化上的關系。近年來射電天文觀測的進展,發現很多亮星雲位於一個更大的暗星雲之中,如人馬座大星雲就包含有礁湖星雲(M8)、鷹星雲(M16)、歐米茄星雲或稱馬蹄星雲(M17)和三葉星雲(M20)。它們很可能就是恒星誕生的地方。(見彩圖)

人馬座氣體星雲 上為三葉星雲(M20) 下為礁湖星雲(M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