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原子或原子集團運動的多普勒效應引起的譜線致寬。1842年奧地利物理學傢多普勒發現,波源和觀測者的相對運動會使觀測到的波的頻率發生變化,這種現象稱為多普勒效應。發射(或吸收)光的原子具有不規則的熱運動,其中某些原子向著觀測者運動,而另一些原子背離觀測者運動,速度大小也各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原子發射(或吸收)的頻率有些紫移,有些紅移,移動量也各不相同。總的效果是使原子發射(或吸收)的譜線致寬。在視線方向速度為v的原子輻射頻率的變化Δv稱為多普勒勒位移,

,式中v 0λ 0為譜線中心頻率和波長, c為光速,Δv 和Δλ為以頻率和波長標度表示的多普勒位移。在熱動平衡狀態下輻射原子的速度分佈服從麥克斯韋分佈,而輻射按頻率的分佈由下式確定:

式中

為多普勒寬度,ζ D為原子熱運動的最或然速度。 式中 μ為原子質量, R為氣體常數, T為絕對溫度。在這種情況下,由多普勒致寬可以推算出發光物質的溫度。通常,在譜線的中心部分主要由多普勒效應致寬,在線翼部分主要由阻尼效應致寬(見 碰撞阻尼、 輻射阻尼)。由恒星大氣湍動引起的譜線致寬也屬多普勒致寬(見 湍動致寬)。但在這種情況下,由多普勒致寬也可以推算發光物質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