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星雲中亮星雲的一種,大都具有很不規則的形狀(見星雲)。1912年美國洛韋爾天文臺的斯裏弗發現位於昴星團周圍的星雲具有吸收光譜的特徵,即許多吸收譜線重迭於一個連續光譜之上。對這些光譜的進一步研究,發現它們同那些位於星雲內並照亮星雲的恒星的光譜很相似。後來在其他一些星雲的光譜中也發現有類似現象。瞭解到這種星雲是因為散射和反射附近恒星的光而發亮的,所以稱為反射星雲。一個星雲究竟是發射星雲、反射星雲還是暗星雲,這同它本身的物質性質關係不大,而同它在銀河系中的位位置和照明星的溫度直接有關。觀測事實說明,這三種星雲的物質組成沒有明顯的不同。有些星雲(如北美洲星雲 NGC7000)同時具有發射星雲的明線光譜和反射星雲的吸收光譜,成為混合型星雲。反射星雲的平均密度約為6×10-23克/厘米3,它們的平均銀緯約為9°,離銀道面比發射星雲略遠。反射星雲的照明星的光譜型通常晚於B2型。著名的反射星雲有昴星團星雲(NGC1432)、仙王座星雲(NGC7023)和繭狀星雲(IC5146)等。(見彩圖)

金牛座昴星團(M45) 一個年輕的銀河星團,恒星周圍有星際尖埃,因反射星光而呈藍色 美國海耳天文臺

昴星團反射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