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兩塊反射鏡組成的一種反射望遠鏡,1663年為英國物理學傢和天文學傢J.格雷果裏所發明。兩反射鏡中大的為主鏡,小的為副鏡。它的焦點稱為格雷果裏焦點。如果主鏡是旋轉拋物面,根據圓錐曲線的光學性質,副鏡隻要是以F1F2為兩焦點的旋轉橢球面,則原來無球差會聚到F1點的光線,經過副鏡反射後,便無球差地會聚到F2點,但這種望遠鏡有彗差,也有一定的像散和場曲(見像差)。和卡塞格林望遠鏡類似,在格雷果裡望遠鏡中也可以適當選擇主、副鏡的形狀,使平行於光軸的光同時滿足等光程和正弦條件,這時主鏡、副鏡的形狀都接近於旋轉橢球面。

  格雷果裡望遠鏡中的主、副鏡之間的距離較大,所需的鏡筒較長,而光學性能與相應的卡塞格林望遠鏡相比則差不多,且場曲更大。因此,大型反射望遠鏡很少采用這種光學系統。但現代有些太陽望遠鏡也采用這種系統,因為可在主鏡焦點處安置傾斜光闌,使太陽局部區域的光線通過,而大部分光線則反射到鏡筒以外,從而減少太陽輻射熱對成像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