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學傢。原名大業,字靈胎,人稱徐靈胎。晚號洄溪老人。江蘇吳江人。行醫50餘年,主張註重經典醫著,並能揉合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景嶽各傢學說,結合臨證經驗,發揮己見,以自立其說。生平著作甚豐,主要有《醫學源流論》、《醫貫砭》《慎疾芻言》、《蘭臺軌範》等,後世刊有《徐靈胎醫學全書》多種。

  徐大椿傢世習儒,其祖父在清康熙時以翰林纂修《明史》,父亦通文學。其少承傢學,於星經地志、詩詞音律、拳術擊技,無不通曉,後因傢人有誤誤於醫,始習醫學,年20從學於周意庭。

  學術上,他主張研究醫學應該從源到流,首先熟讀《內經》、《神農本草經》和《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醫著,繼而博覽群書,以廣見識,取長補短,不落人窠臼。對於當時醫學界中的溫補風氣,極力反對,認為臨證應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不同病因和不同的受病部位,精確地進行辨證論治,並且還須熟練地掌握理法方藥的運用。而《內經》的辨證實質,首先在於瞭解病人的愛惡喜樂和體質強弱以及生長生活條件等情況,才能免致主觀偏見之弊。疾病的發生,必先有致病病因,而後多病的部位可以尋求。用藥配方既要有法度,又不能膠柱鼓瑟,還可用針灸、熨浴、按摩等多種方法配合,以收到良好效果。在研讀《傷寒論》中,指出該書原為救誤之書,當時隨證立方,並無定序,主張不以六經分類,使方以類從,證隨方見,可按證索方,不必循經求證,對發揮傷寒學說起瞭一定的作用。但有時遵古太甚,對《醫貫》一書的批判也失之偏激,是其學術上的不足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