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常見病證。指在外力作用下,引起的胸脅內部氣血受傷或心、肺、肝等臟腑實質性損傷。輕者僅覺疼痛,重者疼痛較劇,並伴有咳嗽,胸悶或喘息等癥狀,若有臟腑實質性損傷則會危及生命。有關胸脅內傷的記載,最早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唐代《外臺秘要》引《肘後方》說,從高墜下,瘀血脹心則病情危重,表現為面青、短氣等癥狀。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指出“被傷入於肺者”、“左脅下傷透內者”都是“不治”之證。清代《醫宗金鑒》認為對胸脅內傷應“相其輕重分別治之”,並指出傷重則影響心心肺兩臟,難以回生。《傷科匯纂》明確記載胸脅內傷患者可無體表傷損。現代仍應用傳統的經驗,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某些氣胸、血胸也有較好的療效。

  病因病機 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都可引起胸脅內傷。舉重、推物時用力過度或用力不當,頻頻咳嗽或突然噴嚏造成閃挫,是常見的間接暴力。撞打擊傷,重物碾壓,過度擠軋等都是直接暴力,擠軋碾壓還可能使胸內的血液向上下沖擊,同時引起其他部位的內傷。如果是墮墜跌仆致傷,既可能直接傷及胸脅部,也可能它處著地,震動所及,使胸脅內間接受到暴力。

  胸脅內傷的病機主要是氣滯血瘀。用力過度或閃挫者,損傷多以傷氣為主。氣聚胸脅,滯積不散或氣機不循升降之路而誤入岔道。氣滯必致血行不暢。直接暴力或墮墜者,損傷多致傷血使瘀凝於內。積瘀若因絡脈破裂而成,離經之血過多則成氣隨血脫與瘀滯於內並存的危癥。

  辨治 胸脅內傷可從氣血、臟腑、虛實三方面進行辨證。①辨氣血:如痛處不定者為傷氣,痛處固定不移者為傷血。②辨臟腑:大凡傷肺疼痛多在胸膈,傷肝則以脅肋脹痛為主;傷肺必致肺失肅降,而見喘逆咳嗽,傷肝而肝火亢盛,迫血妄行則嘔血不止,口苦面赤,煩躁易怒。③辨虛實:胸脅內傷也有虛實間雜者,咯吐出血是瘀血,屬實;若出血量多,雖有瘀實於內,但同時又存在氣血俱虛,甚至氣隨血脫。

  胸脅內傷的治療,氣滯當理氣導滯,用理氣止痛湯;疼痛在胸部加寬胸暢中之品,咳嗽痰多合二陳舒肺湯,痛在脅肋用柴胡疏肝散。如果由閃挫或用力過度而致者,還可見胸脅背部板滯,胸悶,氣促,呼吸咳嗽牽掣等證,可用復元通氣散。針刺能宣通經絡而疏導滯氣,取兩手第二、三掌骨頭之間,掌骨頭、頸交界處,得氣後令患者轉搖活動,五分鐘後出針。氣閉昏憒者宜開竅通閉,急以蘇合香丸灌服,或按捏肩井、腋靈、帶脈、髀關等穴。

  傷血者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痛甚多有痛苦呻吟,胸背傴僂,不敢伸直,並伴胸滿氣促,身熱口渴,納呆腑艱,小溲色赤等證,痛在胸用血府逐瘀湯,痛在脅肋用復元活血湯。喘促氣逆較著,甚至鼻翼煽動,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則是瘀血乘肺,宜葶藶大棗湯、失笑散、二味參蘇飲合方。如神昏目閉,痰喘鼻煽,醒則煩亂譫狂,當祛瘀護心急投成藥以救危,可用三黃寶蠟丸。

  經過治療,癥狀改善,瘀滯化而氣血尚未調和,宜調和氣血,用順氣活血湯,合化痰藥。氣血不足者用益氣養血法,用八珍湯加減。

  新傷失治則成陳傷,胸脅時作疼痛,勞累,或遇節令,則疼痛加重。為正虛瘀未清徹,須扶正祛瘀,常用三棱和傷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