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部由政府組織編修的藥學著作。收藥850種,在廣泛實地調查基礎上撰成,附有彩色圖譜。唐代蘇敬等儒臣和醫官奉詔編於顯慶二年至四年(657~659),故又稱《唐本草》。該書由李橒(封英國公)領銜總定,故又名《英公本草》。原書由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總計54卷。其中《新修本草》(正文)20卷,目錄1卷;《藥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現在傳存的《新修本草》,系指其正文部分,是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註》的基礎上增補修訂而成的。

  陶弘景《本草經集註》將中國早期重要本草重新分類修訂,並在附註中討論瞭藥物形態及產地等重要問題。但他處於南北朝國傢長期分裂時期,局處江南一隅,憑個人之力,難以查清藥物品種和產地。唐朝政府根據臣僚的建議,利用盛唐國傢統一、財力豐厚的優勢,組織瞭儒、醫結合的編寫班子,並下詔征集全國各地所產藥物,記錄有關資料,繪成彩色藥圖,第一次較全面地對國內藥物進行瞭實地調查。書中最能反映唐代藥物調查成果的《藥圖》和《圖經》成書不久即失傳,但它征求資料、編繪藥圖的經驗直接給此後宋代政府編修《本草圖經》以啟發。今存《新修本草》,即其正文20卷。基本上保留瞭《本草經集註》原有內容和體例,並予以擴充和補正。該書較《本草經集註》分類更詳細,內容亦大大擴充。增補藥品114種,使全書藥物總數達到850種。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為該書增添瞭不少外來藥(如龍腦、安息香、胡椒、鬱金、訶子等)。在蘇敬等新增加的藥物註文中,對藥物品種等內容進行瞭較全面的考訂,糾正瞭《本草經集註》中的許多錯誤。

  據記載,該書是當時醫學生的必修教材。它傳入日本最遲應在日本天平三年(731),並很快被作為日本醫學生的必修課。唐代陳藏器以該書為對象進行補遺解紛,編成瞭《本草拾遺》(739)。此後五代後蜀及宋代諸官修本草,均以該書為藍本進行補訂。今有日本江戶末期古抄本殘卷10卷,近代以來多次影印出版。另敦煌發現此書古抄殘篇三種,今均流落海外。根據以上殘卷及現保存在《證類本草》、《千金翼方》諸書中的該書內容,日人岡西為人及中國人尚志鈞分別輯復瞭《新修本草》。岡西為人《重輯新修本草》先後由臺灣中國醫藥研究所(1964)及日本學術圖書刊行會(1973)影印。尚志鈞《唐·新修本草》於1981年由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