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自律性異常或激動傳導障礙所引起的心動過速、過緩或心律不齊,統稱為心律失常。屬於中醫學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證之範疇。

  《內經》有關於心律失常的臨床癥狀及脈象的描述,《素問·痹論》:“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素問·平人氣象論》:“人一呼脈一動,一息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乍疏乍數曰死。”記載瞭脈搏過慢、過快、不齊等變化。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該方一直延用至今,,是治療心悸的有效方劑。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提出因虛致悸的觀點,宋代嚴用和《濟生方》認為驚悸是“心虛肝怯”所致,金代成無己指出心悸發生的原因不外“氣虛”“停飲”兩端。元代朱丹溪認為驚悸與怔忡均因血虛所致,清代王清任對瘀血導致心悸又作瞭補充,現代對本病的診斷、辯證論治規律的探索、藥理作用的闡發、專方專藥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瞭進展。

  病因病機 心主血脈,若心血不足,心氣虧虛,或兼夾痰飲、瘀血等,均可導致心率失常。其主要病因病機有:①心虛膽怯。心主人之精神意識活動,膽有決斷的功能,若勞倦、精神刺激等導致心虛膽怯,則心不能自主,驚悸不安。②心血虧虛。心賴血養,若思慮過度,傷及心脾,或亡血失精,或久病體弱,均可使心失養,因而悸動不安。③心氣不足。心臟賴氣維持生理功能,推動血液的運行,若心氣不足,血運失常,則心失所養而悸動不安。此外,心氣不足,亦可使血行不暢,飲停不化,而成心脈瘀阻、痰飲內停之證,呈現虛實夾雜之象。④陰虛火旺。若房勞過度,或遺泄頻繁,傷及腎陰,或腎水素虧,水不濟火,邪火上擾心神,可致心悸不安。⑤飲停瘀阻。脾胃陽虛,不能蒸化水液,聚為痰飲,上凌於心,可發生心悸。若感受風寒邪,濕熱邪毒,傳犯心包,因而引起心悸。

  辨證論治 心律失常的辨證,必須明辨標本虛實,詳審心與其他臟腑的關系,才能治療得當。一般以心之氣、血、陰、陽虧虛為本,痰飲、瘀血為標。兼見驚悸,不寐,焦慮,胸悶者,常須心膽同治;伴見精神抑鬱,或煩躁、脅痛、口苦、頭痛者,治心必兼治肝;伴見腰酸肢冷,陽痿,遺精者,須心腎同調;伴見食少,胸悶,頭暈,便溏者,又當心脾兼顧。

  由於心主血脈,故脈診對心律失常的辨證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一般脈虛大無力者,為心氣不足,伴見脈遲,心陽亦虛;脈細者,心血不足,細而兼數,陰血虧虛;兼結脈,為氣血虛不能續,或痰瘀阻滯;兼代脈,為臟氣衰微;脈沉遲,陰寒之象;脈澀,多為有瘀;脈滑,為痰阻之象。

  常見證型有:①心悸,善恐易驚,夜難安寐,惡聞聲響,胸悶食少,舌苔白,邊膩,脈細滑,屬心虛膽怯,治宜益氣養血、鎮驚安神,可用十味溫膽湯加減。②心悸頭暈,面黃少華,舌質淡紅,苔白,脈細,屬心血不足,治宜補血養心,可用歸脾湯加減。③心悸氣短,頭暈乏力,易汗,舌苔薄白,脈虛大無力,屬心氣不足,治宜補益心氣,可用保元湯加味。④面色蒼白,氣短,畏寒,四末欠溫,心悸不安,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或虛數,屬心陽不足,治宜益氣溫陽、安神定悸,可用參附湯加龍骨、牡蠣、山萸肉。⑤心悸不寧,虛煩少寐,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屬陰虛火旺,治宜滋陰降火,以安心神,可用天王補心丹加減。⑥心悸氣短,胸痛徹背,舌苔白膩,脈弦滑,屬痰濁阻滯,治宜通陽化濁,可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夾瘀血者,酌加失笑散、桃仁、紅花。⑦心痛時作,胸悶短氣,舌質暗或有瘀點、瘀斑,脈澀,屬瘀阻心脈,治宜活血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現代對心律失常的治療,有根據臨閑癥狀進行辨證施治的;也有以一方為基礎,加減用藥的;也有進行專藥研究的;也有用中藥制成註射劑的,均取得不少成績。如苦參、生地、黃芪、冬蟲夏草等抗心律失常均有較好的療效;中藥制成的當歸註射液、丹參註射液、川芎嗪註射液、青皮註射液、參麥針劑、參附註射液、麗參註射液等的應用,縮短瞭給藥時間,對急重癥的搶救也有一定的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