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固澀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或華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的乾燥成熟果實。前者習稱北五味子,後者習稱南五味子。本品五味俱備,皮甘,肉酸,核仁苦辛,都有鹹味,故名。

  產地和性狀 本品多生於半陰濕的山溝、灌木木叢中。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幹或蒸熟後曬幹。北五味子(圖1)呈不規則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8毫米。表面紅色、紫紅色或暗紅色,皺縮,顯油潤,果肉柔軟,有的表面呈黑紅色或出現“白霜”。種子1~2粒,腎形,表面棕黃色,有光澤,種皮薄而胞。果肉氣微,味酸;種子破碎後有香氣,味辛、微苦。主產於吉林、遼寧、黑龍江等省。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亦產。南五味子粒較小(圖2),表面棕紅色至暗棕色,幹癟、皺縮,果肉常緊貼種子上。主產於陜西、甘肅、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等省。

圖1 五味子原植物

圖2 華中五味子原植物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功能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主治肺虛喘咳,自汗盜汗,心悸健忘,腎虛滑精,久瀉不止及消渴等證。

  成分和藥理 五味子果皮和成熟的種皮中所含有效成分為多種木脂體類化合物,主要為五味子素及其類似物α-、β-、γ-、δ-、ε-五味子素,偽γ-五味子素、五味子醇乙、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及乙等。果實和果皮還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枸櫞醛;果肉含揮發油少量,油中主要成分為α-、β-花柏烯。此外尚含枸櫞酸、蘋果酸、酒石酸、原兒茶酸和維生素C等。華中五味子的果實含去氧五味子素,五味子酯甲及乙,華中五味子酯C、D、E,右旋表白松香素等。

  五味子對神經系統各級中樞都有興奮作用,使大腦皮層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趨於平衡,能改善人的智力活動。有明顯的興奮呼吸作用,能對抗嗎啡的呼吸抑制作用。酸性成分有明顯的祛痰作用。五味子的某些化學成分對化學毒物引起的肝臟損傷有保護作用。還能使升高的谷丙轉氨酶可逆性的降低。

  應用和禁忌 五味子溫而不燥,不論陰虛陽虛都可應用。治肺虛久咳,上氣喘急,以五味子斂耗散之氣,配人參、白術補氣;若為肺腎兩虛之喘咳,則本品與幹地黃、山萸肉等補腎藥配伍應用。五味子亦常用於肺寒痰飲咳嗽,多配幹薑、細辛等以溫肺化飲。五味子可用治自汗盜汗,陽虛自汗者,可與黃芪、浮小麥等固表斂汗藥配伍,陰虛盜汗者,則可與麥冬、生地等養陰滋液藥配伍。本品用治心氣不足之心悸失眠,多夢易驚,可與柏子仁、遠志、茯苓等寧心安神藥同用。五味子亦能下攝腎氣,故治腎虛遺精、滑精、遺尿,與山茱萸、金櫻子、龍骨同用共奏固腎澀精止遺之功;治腎虛久瀉、五更腎泄,可與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等溫補脾腎藥配用;治腎虛消渴,於補腎藥中加入本品能益腎生津止渴。內服煎湯用量3~9克,或研末服用量2~3克。治痰嗽宜生用,作滋補藥宜炒熟用。凡外有表邪,內有實熱,以及咳嗽初起,痧疹初發者均應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