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傢。即吳尚先。原名樽,又名安業,字師機、杖仙,號潛玉居士。浙江錢塘人。初業儒,1835年入京應試,因病而不能入場,遂淡於功名,隨父僑寓揚州以詩文自娛,兼習醫學。1853年,太平天國興起,遷居泰縣。當時泰縣下河一帶貧病者多,他盡其所學,專以薄貼(膏藥)治病。在泰縣8年,救治病人無數,因而也增強瞭他自己以薄貼治病的信心。後將20餘年的臨床心得及彙集民間的外治法,撰成《外治醫說》一書。在以後的醫療實踐中又不斷進行修改,最後易名為《理瀹駢文》。1865年重返返揚州,在行醫同時,又集資設存濟藥局,專以膏藥施治,每年救治達五六萬人。

  吳師機提倡外治之法,認為凡病多從外入,而癥皆見於外,因而能用外治法;“而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因此他創制21種膏方及多種糝藥,以應用於治療臨床各種疾病。外治與內治並行,可補內治之不及。他的著作也是中國外治法的一次比較系統的總結,除薄貼外,還介紹瞭溫熱療法、水療法、蠟療法、泥療法、發泡療法、填塞療法以及針灸、按摩、坐、嚏、抹、縛、括痧、火罐等法,這些療法均有驗、廉、便的特點,值得推廣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