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頸部的一種常見感染性外科疾病。在頸部皮肉間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核塊,互相串連,其中小者稱瘰,大者稱鬁,統稱瘰鬁。俗稱“鬁子頸”或“老鼠瘡”。多見於青少年及原有結核病者,好發於頸部、耳後,也有的纏繞頸項,延及鎖骨上窩、胸部和腋下。

  瘰鬁起病緩慢,初時核塊如黃豆,皮色不變,不覺疼痛。以後核塊漸增大,數目增多。化膿時皮色轉為暗紅,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樣物質,經年累月,不易收口。本病大多數能治癒。預後一般良好,少數體虛的人可繼繼發流痰。本病治愈後每因體虛或過度勞累而復發。

  瘰癧之名始見於《靈樞·寒熱篇》,以後歷代文獻多有記載。其中宋代《瘡瘍經驗全書》中對瘰病的發病部位及臨床發展過程作瞭詳細描述。中醫文獻中記載的瘰癧有許多名稱,有的按所在經絡部位分,有的按形態分,也有的按病因分。現在多按發病情況分為急性、慢性兩類。急性的多因外感風熱、內蘊痰毒而發,屬頸癰(頸部皮間急性化膿性疾病)范圍;慢性的多因氣鬱、虛傷而發,為目前臨床上所指的瘰癧。相當於西醫的淋巴結結核。

  病因 瘰癧的發生可因情志不暢,肝氣鬱結,進而影響脾的運化功能(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使痰熱內生,於頸項結成核塊。或者病人原有肺腎陰虛,陰虛則火旺,熱灼津液為痰,痰火互相凝結成核而生瘰癧。至病之後期,熱勝肉腐成膿,膿乃氣血所化,長期膿水淋漓,勢必耗傷氣血,因此瘰癧後期,有些病人虛損證候明顯。

  臨床表現及辨證 瘰癧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三個階段:①初期。頸部核塊如黃豆大小,一個或數個,可同時出現或相繼發生,皮色不變,質稍硬,表面光滑,不熱不痛,推之能活動。②中期。核塊漸增大,與表皮粘連,有時數個核塊互相融合成大的腫塊,推之不能活動,疼痛。當進一步化膿時,則表面皮膚轉成暗紅色,微熱,按之有輕微波動感。③後期。已化膿的腫塊經切開或自行破潰後,流出清稀膿水,夾有敗絮狀物質,瘡口呈潛行性管腔(表面皮膚較薄,皮下有向周圍延伸的空腔),瘡口肉色灰白,四周皮膚紫黯,並可以形成竇道。如果膿水轉稠,肉芽變成鮮紅色,表示即將愈合。按照局部病變可分為三期,但實際上有些患者可能同時兼見兩個或者三個階段的病變。

  本病初起無全身癥狀,在化膿時可有低熱,食欲不佳。後期破潰,若日久不愈,可導致氣血虛弱,肝腎虧損。證見潮熱,盜汗,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蒼白,頭暈失眠,食欲不佳,苔少舌紅,脈細數無力。本病應與失榮(頸部原發性或轉移性惡性腫瘤)、惡性淋巴瘤相區別,必要時可作活體組織檢查。

  治療 ①內治。早期:宜疏肝養血、健脾化痰,用逍遙散合消瘰丸加減。中期:可在早期的治療中加托毒透膿藥黃芪、穿山甲、皂角刺等。後期:宜滋補肺腎、益氣養血,用六味地黃丸合八珍湯加減。此外可加服內消瘰癧丸、夏枯草膏、小金丹等。也可吞服壁虎散、蜈蚣散。②外治。早期:局部腫塊處敷沖和膏或陽和解凝膏加桂麝散,每兩日一換。中期:化膿時切開排膿。後期:破潰出膿時用五五丹或八二丹,摻於瘡口內,外敷紅油膏。當膿水已盡,瘡口肉芽鮮紅,可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如有空腔或竇道時,可用千金散藥線去腐生肌,或用貓爪草膏外敷。也可作手術,將壞死組織刮除,再用生肌收口藥。③其他療法。瘰癧長久未能內消,腫塊較小而淺表,可應用拔核療法。以白降丹少許摻於太乙膏上,蓋貼於結核處,每三天一次。結核小的7天左右脫落,大的10天左右可將結核拔去,結核脫落後,可用生肌散、白玉膏。年老體弱或瘰癧大而深者不宜用本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