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主要表現為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的病證。在古代文獻中,癃是指小便不暢,點滴而短少;閉是指小便閉塞,點滴不通。二者雖有區別,但都是指排尿困難,隻有程度的不同,因此多合稱為癃閉。是一種嚴重性的病證,甚則可引起死亡。

  癃閉之名首見於《內經》。漢代醫書為避殤帝劉隆諱,改稱小便不利、小便難、小便不通。直到明代始恢復癃閉的病證名。對癃閉的病因,《內經》直指為膀胱與三焦氣化失常的病變,隋代《諸病源候論》則認為均由腎虛、膀膀胱有熱而致。後世醫傢在此基礎上認識不斷深化,治法方藥也日漸豐富。本病近似於西醫的各種原因引起的尿瀦留,以及因腎功能衰竭所引起的無尿癥。

  癃閉主要由於濕熱、氣滯、氣虛、腎虛等使肺的通調、脾的運化、肝的疏泄、腎的氣化功能失職所致。腎主水,司膀胱開合,故癃閉的發生尤與腎的功能失常攸關。

  癃閉的辨證應分清虛實。因濕熱蘊結、濁瘀阻塞、肝鬱氣滯、肺熱氣壅所致者屬實證;因脾氣不升、腎陽不足、氣化不及膀胱者屬虛證。實證治宜清熱利濕、化瘀行氣,重在祛邪;虛證治宜補脾腎,助氣化,重在扶正。

  本病常見證型:①膀胱濕熱。證見小便點滴不通,或量極少,短赤灼熱,小腹脹滿,口苦口粘,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暢,苔白膩或黃膩,舌質紅,脈數。治宜清熱利濕,常用八正散加減。②肺熱壅盛。證見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咽幹,煩渴欲飲,呼吸短促,或有咳嗽,苔薄黃,脈數。治宜清肺熱、利水道,常用清肺飲加減。③肝鬱氣滯。因情志抑鬱,或多煩善怒,而致小便不通或通而不暢,兩脅及少腹脹滿,苔薄或薄黃,舌紅,脈弦。治宜疏肝理氣、通利小便,常用沉香散加減。④瘀結水道。小便點滴而下,或尿如細線,甚則阻塞不通,小腹脹滿疼痛,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治宜行瘀散結、通利水道,常用代抵當丸加減。⑤中氣不足。小腹墜脹,時欲小便而不得出,或量少而不暢,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氣短而語聲低細,舌質淡,苔薄,脈細弱。治宜升清降濁、化氣利水,常用補中益氣湯合五苓散。⑥腎陽不足。不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出無力,兼見頭暈,面色㿠白,神氣怯弱,畏寒,腰膝酸痛,舌質淡,苔白,脈沉細而尺弱。治宜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金匱腎氣丸為主方。

  針灸對癃閉有一定療效,實證針刺足三裡、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等穴,反復捻轉提插,強刺激;虛證可灸關元、氣海。

  癃閉若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尿量逐漸增加,預後良好。如果失治或治療不當,病情可轉為嚴重。若由癃閉轉為關格重癥,則預後多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