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肌肉深部的多發性膿腫。為夏秋季常見病。特徵是漫腫微痛或酸痛,皮色不變,好發於四肢和軀幹肌肉豐厚的深處,常一處未愈它處又起。依發病情況的不同又有許多名稱:發於夏秋之間的稱“暑濕流註”,因患疔、癤後引起的稱“餘毒流註”,產後瘀血停滯或跌打損傷而引起的稱“瘀血流註”,僅發於髂窩部的稱“髂窩流註”。這幾種流註的治療原則基本相仿。流註在古醫籍中還包括骨與關節的感染(見無頭疽),但現在已加以區別。

  流註病名始見於明代《仙傳外科科集驗方》,書中指出“流註起於傷寒,傷寒表未盡,餘毒流於四肢經絡、澀瘀所滯,而後為流註也。”《外科正宗》對流註的命名、病因、證候均有較詳細的論述。而清末的《瘍科心得集》則更明確指出流註病變在肌肉,並不附骨而生。

  病因 流註的發生乃正氣不充,兼之感受暑濕,或疔、癤、癰邪毒擴散,或產後瘀露停滯,或跌打損傷瘀血內留,或切口染毒等,致使邪毒流竄於經絡,使局部氣血凝滯,毒結於肌肉深部,而成流註。故本病常見於血流緩慢的部位,如背、腰部、上臂、股後側、髂窩部、臀部等處。

  辨證 可分幾個階段:①初起。在四肢近端或軀幹部有一處或數處肌肉酸痛或微痛、漫腫,皮色不變、微熱,繼而腫脹明顯,疼痛增劇,皮膚焮熱,可觸及明顯的腫塊;伴有寒戰高熱,周身關節疼痛,頭脹頭痛,食欲不振。發於夏秋兼感暑濕者,伴有胸悶,泛惡,頭脹頭重如箍,汗出粘膩,身熱不退,渴不欲飲,苔白膩,脈濡數。因疔、癤等引起者,伴有口渴欲飲,尿赤便秘,苔黃膩,舌質紅,脈洪數。因產後瘀露停滯、跌打損傷等引起者,局部皮色暗紅或青紫,疼痛較劇,舌質可見瘀點,脈濡澀或弦緊。流註初起若能及時治療尚可消散。②成膿。在起病後兩周左右,腫塊增大,疼痛加劇,腫塊中央微紅,按之應指,高熱汗出,胸腹有時可見白㾦,口渴欲飲,苔黃膩,脈洪數。③潰後。流出黃稠或白粘膿水,若瘀血流註則潰後有瘀血夾雜於膿水中,局部腫消痛減,身熱漸平,納食俱增,兩周左右膿盡瘡口愈合。若潰膿後身熱不退,肌肉酸痛不減,當防它處又生流註。若兼見神昏譫語,胸脅疼痛,咳喘痰血等證,乃正虛邪戀,毒傳臟腑,而致內臟器官的轉移性膿腫。

  流註發於髂窩部者,多為一側性,患側大腿拘攣緊急,步履艱難或跛行,以後大腿向上收縮,難以伸直,平臥時若將患肢拉直,則可引起劇痛,痛及腰部。起病10~14天在髂窩部可觸到長圓形腫塊,成膿約一個月,但皮色如常,潰後愈合約20天,愈後患側大腿仍不能伸直行動,常需一兩個月才能恢復正常。

  治療 有內治和外治兩種。①內治。初起宜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用黃連解毒湯合五神湯加減。發於夏秋感受暑濕的加鮮藿香、鮮佩蘭、清水豆卷、碧玉散或甘露消毒丹;餘毒所致者加鮮生地、丹皮、牛黃醒消丸;因瘀血內停而成者加桃仁、紅花、丹參,適當減少清熱解毒藥物;發於髂窩部者加蒼術、黃柏、牛膝。成膿時於上述治療中加當歸、穿山甲、皂角刺。潰後一般不需內服藥物,若有氣血兩虛,可用益氣養陰、和胃化濁法;若出現新的流註,則切勿用補劑,仍按前法處理。②外治。初起腫而無塊者用金黃膏或沖和膏;腫而有塊者,摻入紅靈丹貼敷。成膿宜切開引流,潰後按一般瘡瘍換藥。髂窩流註愈合後有功能障礙時,患者應作屈伸功能鍛煉,或行牽引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