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間氣逆上沖胸喉,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不能自止的一種病證。古稱為噦,俗稱打咯忒。可單獨出現,也可為其他疾病的兼證。有呈持續性發作,也有偶然性發作。呃逆主要由於寒邪蘊結、胃火內盛、氣鬱痰阻及氣血虧虛等引起胃氣上逆而致。

  宋代以前多稱呃逆為噦,直至金元時期才稱為呃逆,如“古謂之噦,近為之呃”(《丹溪心法》)。明代《癥因脈治》將本證分為外感呃逆與內傷呃逆兩類。《景嶽全書》則將呃逆分為三類,“呃逆之大要,亦為三者而已,一曰寒呃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

  病因病機 呃逆的病因主要為飲食不節,過食生冷之物或寒涼藥物,致使寒氣蘊結於胃,胃氣失於和降而上逆;或情志不和,抑鬱惱怒,肝鬱氣滯,橫逆犯胃,以致胃失和降,或因氣鬱化火,灼津成痰,胃氣夾痰上逆而成;或因重病久病之後,或因病而誤用吐下之劑損傷胃津,胃失於濡養,以致胃氣上逆;或年老體弱久病重病之後,脾胃陽虛,以致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胃氣上逆而成。

  呃逆皆由胃氣上逆而致,但有虛實寒熱的不同。此外,肺氣失於宣通,在發病過程中也有一定關系,因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胃之氣同主於降,相互影響,膈居肺胃之間,當各種病因乘襲肺胃,可致膈間氣機不暢,胃氣一旦上逆,沖擊喉間,引起呃逆的發生。

  辨證 呃逆的辨證,臨床上主要辨別虛實寒熱。呃逆初起,呃聲響亮有力,連續發作,脈多弦滑,多為實證;呃逆時斷時續,呃聲低長,氣虛無力,多屬虛證;呃聲沉緩,伴有時冷、便溏等癥,多屬寒證;呃聲響亮而短,面紅,肢體發熱,煩渴便秘,多屬熱證。治療當以和胃降氣止呃為主。

  實證 主要為寒氣蘊蓄,燥熱內盛,氣鬱痰阻。常見證型有:①胃中寒冷。呃聲有力,遇寒愈甚,得熱則減,舌苔白,脈遲緩。治宜祛寒止呃,常以丁香散加減。②胃火上逆。呃聲洪亮,口臭煩渴,喜冷飲,小便短少而黃,大便秘結,舌苔黃,脈滑數。治宜清熱降逆止呃,常以竹葉石膏湯加減。③氣機鬱滯。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伴有胸悶脅脹,腸鳴矢氣(肛門排氣),舌苔薄白,脈弦。治宜順氣降逆,常以五磨飲子加減。如同時伴有頭昏目眩,時有惡心,胸悶,食欲減退,舌苔膩,為氣逆痰阻。治宜順氣降逆、化痰和胃,常以旋復代赭湯加減。

  虛證 多為脾胃陽虛,胃陰不足。①脾胃陽虛。呃聲低弱無力,氣短,面色蒼白,手足不溫,食少困倦,舌淡苔白,脈沉細。治宜溫補脾胃、和胃降逆,常以理中湯合丁香柿蒂散加減。②胃陰不足。呃聲斷續出現,口幹舌燥,煩躁不安,舌質紅而幹或有裂紋,脈細數。治宜生津養胃止呃,常以益胃湯加柿蒂、枇杷葉等降逆止呃之品。

  本證輕者僅偶然發作,多由飲酒、飲水或大笑等致使胃氣一時不順,常可自行消失,預後良好。重者往往持續發作,應分別寒熱虛實予以不同治療。如在其他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又常為病勢危重的一種表現,往往是胃氣敗絕之危證,預後多不良。這時除治療呃逆外,更為重要的是治療原發病,隻有標本同治,才能使病情轉危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