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腔粘膜、舌體上滿佈白屑、狀如鵝口為特徵的兒科疾病。多發生在哺乳期,以新生兒、早產兒及嬰兒泄瀉、疳證、麻疹等病後更易發生。多數一般情況良好,僅口腔局部癥狀或伴輕微全身癥狀;個別重癥病兒,白屑可蔓延到鼻腔、咽喉及食道,影響吮乳或呼吸。治療以清熱解毒瀉火,或滋陰降火為主。

  鵝口瘡又名鵝口、雪口、鵝口疳等。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已有“鵝口”的記載,認為是心脾受熱上熏所致。明代《外科正宗》對本病口腔內白斑雪片的特徵作瞭描述,還首首次提出用冰硼散外治鵝口瘡的療法。

  本病多因心脾積熱,或口腔不潔,感染穢毒之邪所致。其臨床特點是:初起時先在口腔舌上或兩側頰粘膜上出現白屑,漸漸蔓延到牙齦、口唇、軟硬腭等處。白屑周圍微紅,白屑粘連,狀如凝固的乳塊,隨拭隨生,不易清除。臨床如見口腔舌面滿佈白屑,面赤唇紅,煩躁不寧,口渴啼哭,大便幹結,小便短黃,舌質紅,脈象滑數,為心脾積熱。治宜清泄心脾積熱,常用清熱瀉脾散。如口舌白屑稀散,周圍紅暈不明顯,或口舌糜爛,形體怯弱,面白顴紅,精神困乏,舌色嫩紅,脈細,為虛火上浮。治宜滋陰潛陽、引火歸元,常用六味地黃丸加肉桂為主方。一般外用搽口藥有冰硼散、錫類散、野薔薇花露等。

  預防本病主要應註意嬰兒口腔衛生,食具須消毒,喂奶前要清洗奶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