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毒蛇咬後引起的局部及全身性毒性反應。重者可危及生命。毒蛇咬人時,毒液通過毒牙註入人體,留於肌肉、經絡,入於營血,內犯臟腑而發病。因毒蛇種類不同,蛇毒成分也有區別。如以神經毒素為主,則主要表現出神經系統癥狀,稱為風毒;如以凝血毒素、出血毒素為主,則主要表現為血循環系統癥狀,稱為火毒;有的兼有風火兩種毒素,稱為風火毒。毒蛇咬傷後必須立即急救,否則蛇毒進入體內擴散後引起全身中毒反應。其急救措施包括創口上方的縛紮,擴創排毒,同時應用解毒的藥物,如南通蛇藥片,上海海蛇藥片(針)等。若已出現臟腑功能失調等並發癥,則當另行辨證論治。

  蛇毒成分 蛇毒的成分主要是神經毒、血循毒和酶。

  神經毒 金環蛇、銀環蛇、眼鏡王蛇等蛇毒,主要是神經毒,具有較強的毒力,可引起肌肉弛緩型麻痹,最後發生周圍性呼吸衰竭。

  血循毒 對心血管和血液系統產生多方面的毒性作用。①心臟毒:主要損害心肌細胞,引起心肌壞死。②出血毒素:是一種血管毒,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導致全身廣泛性出血。③溶血毒素:能溶解紅細胞,引起貧血、黃疸及血紅蛋白尿。

   蛇毒中含有多種酶,主要有以下幾種:①蛋白水解酶:能溶解肌肉組織,損害血管壁,引起蛇傷局部肌肉壞死、出血、水腫、甚至深部組織潰爛。②透明質酸酶:破壞結締組織、使蛇毒迅速從傷口向周圍擴散。③三磷酸腺苷酶:破壞三磷酸腺苷而減少體內能量供給,引起體內各系統的生理功能障礙。④磷脂酶A:有間接溶血作用,同時幹擾心血管系統與神經系統功能。

  臨床表現 毒蛇咬傷後,可造成局部或全身的毒性反應和病理改變。

  局部癥狀 咬傷處有毒牙痕、神經毒的毒蛇咬傷後局部不紅不腫,無滲液,微痛甚至麻木,附近淋巴結腫痛。血循毒的毒蛇咬傷後,傷口劇痛出血,或流血不止,腫脹起水皰,所屬淋巴管、淋巴結發炎,有的傷口形成壞死、潰瘍。

  全身癥狀 神經毒的毒蛇咬傷,多在傷後1~6小時出現癥狀,輕者有頭暈,出汗,胸悶,四肢無力;重者出現瞳孔散大,視力模糊,復視,語言不清,流涎,牙關緊閉,吞咽困難,昏迷,呼吸減弱或停止。血循毒的毒蛇咬傷後,有寒戰發熱,全身肌肉酸痛,皮下或內臟出血(尿血、便血、衄血、吐血),繼而可出現貧血、黃疸等,嚴重者出現休克,心律失常,循環衰竭。混合毒的毒蛇咬傷後則上述兩類中毒癥狀兼而有之。

  治療 毒蛇咬傷後,應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及治療方法。

  急救 毒蛇咬傷後蛇毒在體內迅速播散,短期內可危及生命,必須及時進行搶救。具體措施如下:①縛紮。目的在於阻止蛇毒的吸收和擴散,早期使用有效,咬傷已超過12小時,則不宜縛紮。於傷口近心端縛紮,以阻止靜脈血回流而不妨礙動脈血流為原則。並將患肢下垂,不宜奔跑,以免加速血流後增加蛇毒吸收。但每隔15~30分鐘放松1~2分鐘,以免肢體循環障礙而壞死,對傷口流血不止,並有全身出血現象者,則不宜擴創。②排毒。通過擴創、燒灼、針刺等方法,盡量使蛇毒排出。擴創前先用生理鹽水或肥皂水或明礬水沖洗傷口,以清除周圍粘附的毒液。擴創中發現有毒牙留於傷口內,應即取出,擴創後再用雙氧水,1:5000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口,同時用手由近心端向遠心端傷口的周圍擠壓,使毒血排出。燒灼法即用5~7個火柴頭放在創口上,隨後點燃燒灼1~2次以破壞蛇毒。針刺法,當傷肢出現腫脹時,可於入邪穴或入風穴,用三棱針刺入深約1厘米,拔針後將患肢下垂,同時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盡量排除毒液。③解毒。服用清熱解毒中草藥如半枝蓮、虎杖、徐長卿、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綠豆衣、車前子等。

  早期綜合治療 早期還應根據癥狀綜合治療。①胰蛋白酶:毒蛇咬傷1~4小時內,用胰蛋白酶2000單位加0.25~0.5%普魯卡因5~20毫升在傷口周圍及肌肉層進行套式封閉。②利尿排毒:應用利尿藥物促使體內毒素排泄。③繼續使用有效的各種類型的中成藥,如上海蛇藥片(針)、南通蛇藥片等。

  辨證論治 對風毒為主的以活血祛風為主,選用當歸、川芎、紅花、白芷、細辛、威靈仙。火毒者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用黃芩、黃連、大黃、銀花、半邊蓮、白花蛇舌草、生地、丹皮、仙鶴草等。風火毒者則活血祛風和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合用。此外,也可根據“治蛇不泄,蛇毒內結,二便不通,蛇毒內攻”的經驗,應用解毒、利尿通便的治療原則,加用半邊蓮、白花蛇舌草、青木香、萬年青等藥。中成藥如南通蛇藥、上海蛇藥、蛇傷解毒片、針等,也可應用。

  抗蛇毒血清的應用 抗蛇毒血清特異性強,效果確切,應用越早,療效越好。但對臟腑已有器質性改變時則難以奏效。

  局部傷口處理 可選用半邊蓮、穿心蓮、萬年青等新鮮草藥搗爛外敷。擴創沖洗後,可按一般外科處理。腫脹的肢體,用金黃散加水,蜜調成糊狀外敷,每日1~2次,或用南通蛇藥片調成糊狀,外塗於傷口周圍及腫脹處。

  毒蛇咬傷後,中毒嚴重者常引起神經、血液循環和泌尿系統機能障礙,以致發生中毒性呼吸麻痹、休克、心力衰竭,腎功能衰竭,此時亟須中西醫結合搶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