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斑為主,兼有丘疹、水皰等多形性損害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常見於冬春兩季,約3~4周可自愈,但可復發。多見於青壯年男女。治療以祛風清熱利濕為主。冬季發作者應溫經散寒、調和營衛。

  有關多形性紅斑的記載首先於隋代《諸病源候論》,名雁瘡,因常在雁來時發病,雁去時痊癒,說明有一定的季節性。清代《醫宗金鑒》中說其形狀像貓眼,所以叫貓眼瘡,西醫稱之為多形性紅斑。

  本病多因稟性過敏所致,或因風寒外襲襲;以致營衛不和而成;或因風熱外感,濕熱內蘊,鬱於皮膚為病;或因火毒熾盛,蘊結肌膚而成;也可因病灶感染,寒冷刺激,藥物過敏,食魚、蝦、蟹等所引起。

  臨床上輕證多見,重證少見。①輕證。開始為風團樣丘疹或紅斑,1~2日後呈暗紫色形狀不一,大小不同,有時紅斑呈一亮環,以暗紫色之間有一蒼白帶,呈虹膜樣,是本病的特征。多對稱性分佈於手足背、腕、肘、膝部,也可見於掌、蹠、面、頸和軀幹部。前驅癥狀有頭痛,納呆,乏力,咽痛,輕度瘙癢,2~3周自愈,預後良好,多在春、秋季節復發。②重證。皮損廣泛,紅斑、水皰、大皰、紫癜、血皰、粘膜糜爛,甚至伴有內臟病變。發病急驟,突然高熱、寒戰。少數可並發關節炎、支氣管肺炎、胃腸粘膜出血,壞死性胰腺炎、腎功能衰竭等,導致死亡。

  臨床常見證型有:①風寒型。冬季發作,天暖痊愈,證見紫紅色斑,皮膚偏冷,伴惡寒,肢冷,苔薄白,脈濡等。治宜祛風散寒、調和營衛,用桂枝湯加味。②風濕熱型。證見紅斑鮮艷,伴發熱、咽幹,喉痛、關節酸痛,便秘、溲赤、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治宜疏風清熱利濕,用茵陳蒿湯合消風散加減。③火毒型。常發病突然,先有怕冷高熱,頭痛,咽幹喉痛,胸痛咳嗽,甚至有嘔吐腹瀉,關節疼痛等證,皮疹廣泛,口腔、陰部粘膜糜爛,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治宜涼血清熱、解毒利濕,用普濟消毒飲加減。

  外治:①皮膚糜爛者,用三黃洗劑或青黛膏外塗,一日3~4次;②粘膜糜爛者,外用青吹口散,一日4~5次。

  護理:①風寒證者,宜註意保暖,避免冷水、冷風等刺激;②忌食魚、蝦、蟹、蒜、韭等發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