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即六經)來劃分疾病的深淺及邪正盛衰的辨證方法。主要用於外感病的辨證分析,據感邪時間長短、病邪輕重、正氣強弱等情況,將外感病大致劃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等六個階段,揭示瞭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病機變化及傳變規律。六經辨證也可用於外感兼內傷及內傷雜病的辨證。

  六經辨證是在《素問·熱論篇》關於外感疾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臟腑、經脈病機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臨床特點,加加以命名並發展而來的。它把疾病過程分為陰陽兩類,即三陽和三陰。三陽病證即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三陰病證即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厥陰病證。凡邪盛正氣未衰,多屬三陽病證,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凡正氣虛衰,多屬三陰病證,治療當以扶正為主。六經病證中,太陽主表,陽明主裡,少陽主半表半裡(指少陽為邪氣由陽入陰之樞),太陰、少陰、厥陰統屬於裡。不僅如此,六經病證又是經絡、脈腑病機變化的反映,其中太陽、陽明、少陽病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太陰、少陰、厥陰病證則以五臟病變為基礎。所以說六經病證實際上基本概括瞭臟腑和十二經的病變,臨床上當結合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但由於六經辨證的重點,主要在於分析外感病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規律。因此,與內傷雜病的臟腑辨證尚有不同。

  太陽病證 太陽主一身之表,統攝營衛,而人體衛氣具有抗禦病邪侵襲的功能。外邪始襲人體,則正邪相爭於表,導致營衛失調,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脈浮等表證,治當解表。但由於患者體質有強弱不同,病邪性質和感邪輕重有所差異,故太陽病證尚須進一步辨別是太陽中風(表虛),還是太陽傷寒(表實),主要憑據惡風或惡寒,脈浮緩或浮緊,尤其在於有汗或無汗加以鑒別。表虛證有汗,主要是由於患者傷於風邪,衛表受傷,腠理疏松,衛不護營,營陰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風解表、調和營衛,代表方為桂枝湯。而表實證無汗則因外感寒邪,衛氣被遏,腠理閉密,毛竅收斂所致,多兼見咳嗽、氣喘等肺氣不宣表現,當用麻黃湯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陽明病證 陽明是正邪鬥爭的極期,主要反映胃腸病變。多由太陽病治療失誤,邪熱內傳入裡,傷津化燥而燥結成實所致,或因燥熱之邪直犯陽明而成。根據證候特點的不同,陽明病證有陽明經證和腑證之分。陽明經證系指邪熱彌漫全身,而腸中無燥屎內結,以大汗出,大熱,大渴而心煩,舌苔黃燥,脈洪大為辨證要點,治宜清熱生津,方如白虎湯。若陽明裡熱與燥屎相結便成陽明腑證,則既可見身熱,汗出連綿,日晡(下午3~5時)潮熱,舌苔黃燥或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等裡熱熾盛表現,又可有腹滿疼痛拒按,便秘等腑氣不通之象,甚則燥熱之邪挾濁氣上攻心神而見煩躁,譫語,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熱攻下,可選用不同的承氣湯。

  少陽病證 多由太陽病發展而來,亦有初起即為少陽病證者。此時邪氣尚存而正氣已傷,邪正多相持於表裡之間。如邪勝則惡寒,正勝則發熱,正邪分爭便寒熱交替出現,所謂“寒熱往來”。因而少陽病的特點是既非發熱與惡寒並見,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發熱不惡寒、大便燥結之裡證,而多伴見口苦,咽幹,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脈弦等少陽經氣不利、膽氣犯胃、氣機不暢之癥。故治法不若太陽病解表可愈,陽明病“清”、“下”可痊,而須和解少陽即一面祛病邪,一面扶正氣,方如小柴胡湯。

  太陰病證 病入三陰,太陰首當其沖。太陰病可由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治療失當,損傷脾陽,或因脾陽素虛,寒邪直中太陰,以致寒濕內阻,脾之運化功能失職,氣機升降紊亂,從而表現為腹滿,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遲或緩等。上述太陰病證與陽明病證同為裡證,隻是陽明病多表現實證、熱證,太陰病多表現為虛證、寒證。但在發病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如陽明病而中氣虛,即可轉為太陰病;太陰病而陽氣漸復,亦可轉為陽明病。由於太陰病證為虛寒裡證的開始階段,病勢較少陰、厥陰病輕淺,治宜溫中散寒,方如理中湯。

  少陰病證 主要是病在心腎。可因太陽病治療不當,損傷心腎陽氣;太陰病嘔吐下利進一步嚴重,累及腎陽;或腎陽素虛,寒邪直中少陰,從而使全身內外失去心腎陽氣的溫煦,可見全身性虛寒表現,如畏寒蜷臥,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手足厥冷,脈微細,或見下利清水樣糞便,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此外,少陰病亦可因心腎陰液受損,虛熱內生,邪從熱化,以致腎陰虛虧於下,心火亢逆於上,出現心煩不眠,口躁咽幹,尿黃,舌尖紅或紅絳少苔、脈細數等癥。因此少陰病又有寒化和熱化之分。治療少陰寒化證宜回陽救逆,方如四逆湯;少陰熱化證則治宜滋陰降火,方如黃連阿膠湯。

  厥陰病證 厥陰為疾病終期轉化階段。如陰寒由盛極而轉衰,陽氣由虛衰而恢復,則病情好轉。若陰寒盛極,陽氣不能與之接續而先絕,則病勢危重。如陰寒雖盛,但陽氣尚能與之抗爭則呈現陰陽對峙,相互交爭,出現口渴,自覺一股氣從下腹上沖心胸,胃脘部疼痛、灼熱,飲不欲食,甚至吐出蛔蟲,四肢厥冷或厥熱交替(陰氣勝則厥冷,陽氣復則發熱)、厥多熱少、神志昏亂等寒熱錯雜的癥狀。治當調理寒熱,方如烏梅丸。

  合病、並病 臨床上病情變化很復雜。上述六種病證既可單獨出現,亦可兩種或三種病證合並出現。如頭項強痛,惡寒發熱,四肢關節微痛等太陰病證既可與陽明病的身熱,口渴,下利黃色糞水,肛門灼熱等裡熱癥狀同時出現(見合病),亦可在太陽病邪未盡的基礎上,進而出現嘔吐、胸脅苦悶等少陽病證(見並病)。對於太陽與陽明合病可用葛根湯發汗解表、生津止利。而太陽與少陽並病時可用柴胡桂枝湯雙解太陽與少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