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於體表或某組織中的一類腫塊狀病變。或軟或硬,或痛或不痛,且病程漫長,不易消散。按所在組織可分為氣瘤、脂瘤、血瘤、肉瘤、筋瘤、骨瘤六種。除少數骨瘤外,其餘皆為良性腫瘤。其中的肉瘤為良性腫瘤,不是西醫中惡性度很高的肉瘤。除氣瘤、骨瘤外,均為常見病,脂瘤還是多發病。瘤的發展較緩慢,初期沒有自覺癥狀,以後當瘤體增長時會引起某些功能上的障礙或當瘤體壓迫鄰近組織時會引起某些癥狀,但一般均無嚴重後果。瘤不同於巖,巖是惡性的,瘤多為良性的,預後良好,但氣瘤有一定的遺傳傳性(顯性基因遺傳)。瘤的發生主要是瘀血、濁氣、痰飲停留於體表組織,故治療原則為行氣散結、破瘀消腫、化痰軟堅,若內服中藥治療無效時,對某些瘤可考慮手術切除。

  瘤的病名最早見於《靈樞》,書中記載有筋瘤、肉瘤、腸瘤、脊瘤等,其中的內臟腫瘤在後世文獻中劃入癥瘕的范圍。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瘤是生於皮肉中的腫塊。明代《外科正宗》、《外科樞要》等書,根據瘤所在的組織(皮、脈、肉、筋、骨),按五臟(肺、心、肝、脾、腎)所屬,分為氣瘤、血瘤、筋瘤、肉瘤和骨瘤五種。此外,還有不能歸於五臟所屬的腫瘤,如脂瘤、膠瘤、胎瘤、發瘤、紅絲瘤等。

  病因 瘤的病因較復雜,有先天性的,如《醫宗金鑒》稱紅絲瘤(毛細血管瘤)由先天腎中伏火所致;《醫鈔類編》稱胎瘤由胎前孕母積熱,以致胎熱更兼血瘀滯結而成。屬後天者多由風寒濕熱之邪傷於五臟,傳於六腑,壅滯經絡,留於腠理,血結氣滯,日久漸生;或憤怒抑鬱,情志不暢,氣血不和,邪火痰氣凝滯而成;或病後體弱,氣虛不能升發清陽而致氣機不運,痰濁內阻,或局部負重,脈絡不通,痰凝氣滯、日久生瘤。總之,瘤是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各種原因,引起內臟功能失調,以致瘀血濁氣痰凝留於體表組織,逐步形成的。

  辨證 首先要瞭解瘤所生的部位,其次瞭解瘤的質地(軟如綿、饅,硬如木、石,或有囊性感),瘤體大小、邊界是否清楚(與周圍組織有否粘連),能否移動,表面皮膚的色澤,有無觸痛,按之是否縮小或消失,抑或有搏動感。這些對瘤的辨證均很重要。如氣瘤自皮膚腫起,按之柔軟而有彈性;血瘤自血脈腫起,赤縷紅絲、顏色紅紫;肉瘤自肌肉腫起,軟如綿饅,皮色如常;筋瘤自筋腫起,壘壘青筋,盤曲如蚯蚓;骨瘤自骨腫起,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所以瘤的辨證,主要以局部表現為依據,然而有時因異病同證,一種瘤可以包括多種疾病。如肉瘤主要是脂肪瘤,但也可能包括纖維肌瘤,筋瘤除瞭嚴重的下肢靜脈曲張外,也包括淺表的海綿狀血管瘤;骨瘤貼骨而生,包括多種骨組織腫瘤,有良性也有惡性的,這在辨證中均需細加分析。

  治療 多數瘤以內消為主,主要方法是:①行氣散結法,用青皮、陳皮、木香、香附、沉香、乳香、烏藥等。②散瘀消腫法,用三棱、莪術、地鱉蟲、沒藥之類,用於腫瘤難以消散者。③化痰軟堅法,常用昆佈,海藻、南星、半夏、山慈菇、白芥子、僵蠶等。某些瘤內服藥物治療無效者,可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