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胎盤娩出後子宮內的餘血濁液(惡露)停蓄不下或下亦甚少,且小腹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產科常見病證。多因產時失血耗氣,氣血虛少,或產時受寒,或情志不暢,氣血瘀滯,惡露不得排出而致。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

  惡露不下的病名最早記載於宋代《太平聖惠方》。明代薛己《校註婦人良方》提出本病由氣滯血瘀所引起,明代萬全(密齋)《萬氏女科》認為本病亦有氣虛所致者。清代《醫宗金鑒》又補充瞭因寒冷而致病的病因。

  惡露不下有虛實之異,虛者因產時亡血耗氣,氣血俱虛,無血可下;實者因產時用力勞傷臟腑,或不慎感受風寒,或產時產房過冷,以至寒客胞中,血為寒凝,惡露不下。亦可因產時或產後情志不暢,瘀血停滯不行而致。

  本病應根據惡露色質及腹痛程度結合舌苔脈象辨證論治,常見證型有:①氣血虛弱。證見惡露量少或不下,色淡,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鳴,心悸氣急,神疲乏力,舌淡,脈虛細。治宜益氣養血活血,方用聖愈湯合生化湯。②寒凝血瘀。證見惡露不下或下亦甚少,色紫黯,少腹冷痛,拒按喜暖,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暗,脈沉緊。治宜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方用黑神散加減。③氣滯血瘀。證見惡露不下或甚少,或惡露方行又忽然斷絕,色暗紅,小腹脹痛,痛處有塊、拒按,胸脅脹痛,精神抑鬱,舌淡紫暗,脈弦澀。治宜行氣解鬱、活血化瘀,方用通瘀煎加減。

  民間用益母草、紅糖、生薑煎服,有一定療效,或產後即服生化湯,一日一劑,連服3~7日,可防止本病。

  對惡露不下,宮底增高,腹痛劇烈者,應註意內出血。如兼見發熱,神昏譫語,為熱入心包之危癥,其治療見產後發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