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熄風鎮痙藥。別名百足、天龍,古名蒺藜、蝍蛆。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或其近緣動物的乾燥全蟲。

  產地和性狀 蜈蚣在中國各地都有分佈,主產於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常棲身於田野荒蕪潮濕的草叢、腐木中,以及巖石縫、牆基屋角、磚瓦堆等陰暗處。從220世紀70年代開始已大量人工養殖,從卵孵化至符合藥用標準,需時2~3年。野生的蜈蚣於春夏兩季捕捉。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入頭尾兩端,繃直曬幹,亦可先用沸水燙死,再按上法曬幹或烘幹。

  蜈蚣商品藥材大小不一,全蟲呈扁平長條形,一般長9~17厘米,寬0.5~1厘米,通長由21個體節構成。頭部和第一背板紅褐色,有觸角及毒鉤各一對;背部棕綠色或墨綠色,有光澤,並有兩條突起的縱棱線;腹部淡黃色至棕黃色,皺縮,每一體節有足一對,黃色或紅褐色,彎作鉤形,最後一節如刺(見圖)質脆、斷面有裂隙。稍有腥氣和特殊刺鼻的臭氣。

少棘巨蜈蚣圖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辛、咸,性溫,有毒。歸肝經。功能祛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主治小兒驚風,癲癇,破傷風,抽搐痙攣,口眼㖞斜,並用於頑固性頭部抽掣疼痛及風濕頑痹;外治瘡瘍,瘰癧,風癬,毒蛇咬傷等證。

  成分和藥理 蜈蚣含類似蜂毒的毒性成分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性蛋白質,又含多種肽及氨基酸、蟻酸、膽甾酸、脂肪油等。油中有油酸、亞油酸、亞麻酸、棕櫚酸、十六碳 -烯酸等脂肪酸。藥理實驗表明,蜈蚣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對致病性皮膚真菌、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

  應用和禁忌 本品止痙作用較強,用於急驚風、口噤項強、角弓反張之證,常與全蠍、僵蠶、鉤藤等配伍以熄風止痙;癲癇痙搐可加黃連、天竹黃、貝母等清熱化痰之品;口眼㖞斜,可配天南星、半夏、白芷、僵蠶等同用;頑固性頭痛及風濕痹痛,宜選配全蠍、地龍等同用,以加強搜風通絡止痛之效。瘰癧未潰者,可用菜油調蜈蚣粉末外塗,已潰者與茶葉研末外敷;瘡瘍腫毒初期可配雄黃研末,以豬膽汁調敷患部;或配大黃、冰片、地黃等研末,醋調成膏外敷。煎服用量1~3克;研末服每次0.6~1.0克。孕婦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