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醫理論著作。一名《黃帝八十一難經》。《隋書經籍志》著錄為2卷,後世或分為3卷、5卷不等。隋以前託名黃帝撰,唐以後則多題為扁鵲(秦越人)撰,然實際上作者不明。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採用“問難”的形式,設81問,以解疑釋難,故名《難經》。書中經常引用“經言”,據考是指《素問》、《靈樞》二經,其中又以引用《靈樞》之言居多。該書的內容較《內經》更為貼合臨床醫療,這表現在較少討論人體發育、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等理論問題,而是致力於突出解決與臨床診診察治療緊密相關的一些學術難點。

  全書主要內容大致為:1~22難論脈診;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證;62~68難論腧穴;69~81難論針法。在以上內容中,又以論脈最有特色。該書明確指出“獨取寸口”,從而簡化瞭在《內經》中多見的遍身診脈法,這種單純以寸口脈(橈動脈近腕處)作為切脈部位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寸口脈中,該書又分寸關尺,即以“關”(約為橈骨莖突相對應的位置)為界,將寸口脈分為前(寸)、後(尺)兩部分,並以之與人體臟腑相對應。這種切脈分部法與《內經》的三部九候法相比,更為簡潔易行,從而促進瞭中醫的診斷技術的發展。在該書影響下,晉代王叔和寫出瞭《脈經》。此外書中對命門和三焦有新的學術見解,成為後世探討中醫生理解剖問題的熱門論題之一。該書還論及七沖門(消化道的七個沖要部位)和八會(即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聚之處,也是針灸療法中的八個要穴)等名目,豐富和發展瞭中醫的基本理論體系。書中論及的許多病因、病證以及治法,很受後世醫傢的關註。例如該書明確提出:“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這就為後世溫病的研究提供瞭重要的理論依據。

  該書文字簡要,內容又切於實用,因此,它的學術地位很高,被後世作為可以和《內經》並提的經典醫著。後世對該書的研究甚多。宋以前的主要註傢就有三國時東吳的呂廣、唐代的楊玄操、宋代的丁德用、虞庶、楊子建等。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刊行瞭《難經》,使之有瞭完好的定本,加速瞭它的傳播。宋以後註解詮釋《難經》的著作層出不窮。其中元代滑壽的《難經本義》,不僅有校勘註釋,而且續有發揮和補正;明代王九思《難經集註》(原題宋王惟一撰)匯集諸傢註解,甚有益於研究該書。明清時期,各種通俗講解或圖解《難經》的著作不斷出現,以明代熊宗立《勿聽子俗解八十一難經》、張世賢《圖註八十一難經》流傳較廣。此外,清代徐大椿《難經經釋》、黃元禦《難經懸解》等書,也都各有特色。日本丹波元胤的《難經疏證》無論在該書的源流探討還是內容疏證方面都有精要的見解。歷代《難經》註釋之作進一步使該書在指導中醫臨床診治中發揮瞭巨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