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醫藥學傢。字仲淳,人稱繆仲淳,號慕臺。江蘇省常熟虞山人。少年求學時期因患瘧疾久久不愈,後自檢方書服藥而愈。遂有志於學醫,拜無錫司馬銘菊為師,精讀醫學典籍,探討學理,鑽研本草學造詣尤深。他身處宦官專權的年月,與東林黨人交往密切,故《東林黨點將錄》將他比喻為“神醫安道全”,反映瞭他當時反對腐朽統治的政治傾向。後避禍徙居金壇,直致病故。

  他醫藥並重,臨床經驗豐富。診病處方,每獲奇效;遇險怪病證,亦多轉救治。他辨析脈證,細緻致謹慎,診病之暇,喜好遊歷。廣泛結交平民,探救秘驗效方。約在萬歷四十一年(1613),世醫出身的丁元薦取繆希雍用於臨證獲效之驗方刊行於世,書名《醫學廣筆記》;後經希雍加以修訂,改名《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四卷)。這部綜合性醫書較突出地闡介瞭繆氏畢生臨床心得,驗案及經治效方,並對一些病證的治療規律和治法進行總結,提出應正確對待運氣學說,反對刻板地學習和套用。

  在著作中,他致意尤深的是《本草經疏》(30卷),此書刊於天啟五年(1625)。內容系從《證類本草》中選常用藥490種(其中又以《神農本草經》所收藥物為主),主要以註疏的形式,要求達到“據經以疏義,緣義以致用”。藥物後附有“主治參互”及“簡誤”兩項,考證藥物及處方,詳列病忌藥忌。征引文獻十分豐富,有關藥物炮制內容亦有新意。書中另有“治氣三法”等,尤為後世臨床傢所重視。清代吳世鎧曾據《本草經疏》另輯《本草經疏輯要》8卷,刊於嘉慶十四年(1809);可見《本草經疏》對後世具有卓著的影響。他重視醫德,不分公卿、乞兒,一律平等對待。曾撰“祝醫五則”,向醫生提出在這方面的具體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