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論述脈學的專著。共10卷,晉代醫傢王叔和撰。歷史上曾有多種《脈經》,如《素問·示從容論》提到:“臣請誦《脈經》上下篇,甚眾多矣。”隋唐時期,黃公興、秦承祖、康普思、王子顒、甄權、李豠等也曾著有《脈經》,但都已佚失。王叔和《脈經》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將脈象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等等24種,對每一脈象的性狀及其主病都有明確敘述,並舉相似之脈,分8組排列比較。又對人迎、神門、氣口和寸、關、尺各部位脈象的陰陽虛實變化,以及所主病證作瞭論述;例舉40餘種雜病的脈象;討論診脈時間、疾病將愈和難愈的脈候、百病死生之脈及季候變化所反映的不同脈象等。此書首次系統歸納24種脈象,初步肯定左手寸部脈主心與小腸、關部脈主肝與膽、右手寸部脈主肺與大腸、關部脈主脾與胃、兩手尺部主腎與膀胱等寸關尺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的發展奠定瞭基礎。但編排體例較混亂,選材或有不夠嚴謹之處。北宋時,林億等人對該書作瞭校訂,更動瞭部分篇次和內容。商務印書館、人民衛生出版社先後出版瞭排印本、影印本和校釋本。六朝高陽生曾將本書要點重新整理,編為歌訣,題為《王叔和脈訣》(見《脈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