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養陰清熱藥。別名麥門冬。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的乾燥塊根。

  產地和性狀 麥冬生於山坡林下或溪旁,分佈於中國南方各省區。浙江、四川有較大面積栽培。夏季採挖,洗淨,反復暴曬,堆置,至七八成幹,除去鬚根及雜質,曬乾或微火烘乾。

 塊根呈紡錘形,兩端略尖,中部肥滿,長1.5~3厘米,直徑0.3~0.6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半透明,有細縱紋。質柔韌,幹後質堅硬,斷面黃白色,中柱細小。氣微香,味甘,微苦,嚼之有粘性(見圖)。

麥冬原植物圖

  性味和功能 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心、胃經。功能養陰潤肺,清熱除煩,益胃生津。主治肺燥幹咳、肺痿、虛勞煩熱、咳血衄血、消渴、熱病津傷、咽幹便秘。

  成分和藥理 麥冬含多種甾體皂甙:麥冬皂甙A、B、B′、C、C′、D、D′,其中皂甙A含量最高,皂甙B次之。另含黃酮類化合物:麥冬黃酮A、B,甲基麥冬黃酮A、B,二氫麥冬黃酮A、B,甲基二氫麥冬黃酮A、B。此外,尚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豆甾醇、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麥冬對冠心病心絞痛和缺血性心電圖改變均有明顯治療作用。麥冬顯著地減少心肌細胞的缺氧性損害,對正常心肌細胞有保護作用,又能使已顯著受損的心肌細胞(梗塞造成的損害)較快地獲得修復,促使愈合,相應地減少心肌細胞的壞死。煎劑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應用法和禁忌 本品能瀉肺中伏火,清胃中邪熱,故用治燥傷肺胃陰分,幹咳無痰,與沙參、玉竹、桑葉等配用有加強養陰清熱、潤燥止咳之功。肺痿咳逆上氣,咽喉不利,口幹舌紅,麥冬與人參、半夏、甘草配用以滋陰益氣降逆。陰虛四肢煩熱,骨蒸,口幹渴者,麥冬與地骨皮同用可清熱除蒸;若燥熱傷陰,吐血衄血,則可用麥冬搗汁和蜜服,或與生地黃同煎服。治脾肺有熱,虛火上攻,咽喉生瘡,麥冬與黃連同用。治消渴飲水不解,可用麥冬配烏梅以酸甘化陰,或配黃連以清火養陰。麥冬能生脈保神,故治暑熱傷氣,心悸脈虛,氣短懶言,肢體倦怠,口渴汗多者,宜用麥冬與人參、五味子配伍以益氣斂陰。內服煎湯用量6~15克。凡脾胃虛寒,痰濕內阻者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