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頸、肩、臂、指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骨傷科常見病證。常伴有項強,手指麻木、無力或頭枕部疼痛,眩暈,耳鳴,下肢沉重,無力,步態不穩等癥狀。多見於中年非體力勞動者。西醫學認為產生頸臂痛的疾病主要是頸椎病、頸肩部軟組織勞損、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癥等。中醫應用手法、中藥、針灸、牽引等方法治療頸臂痛有較好療效,隻有極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

  頸臂痛多為本虛標實證。中年以後,肝腎精血虧虛,不能滋榮筋脈。加之平素經常低頭工作,缺少活動,氣血呆呆滯不暢。飲食過於肥甘厚味,亦會滋生痰濕,痰濕與瘀血滯氣相合,阻遏經絡,不通則痛。一旦感受風寒或頸項部用力不當、或夜寐位置不佳,都可誘發疼痛。也有由較劇烈的外傷而傷筋較重,瘀阻氣滯,痹阻不通,發為肩臂疼痛。

  頸臂痛的辨證以辨別虛實偏勝的不同類型為要點。最常見的是氣血不通、痰濕痹阻的痹痛型。癥狀以頸、肩、臂、指疼痛伴麻木為主。檢查可發現頸活動受限、頸項肩背部有幾處明顯的壓痛,頭頂加壓或同時稍側彎頸部時麻痛加重。個別患者手指痛覺減退,握物無力。其次,為兼有肝陽上亢的眩暈型及肝腎兩虧筋骨痿弱的痿證型。眩暈型除頸臂痛外還有頭暈,目眩,而且眩暈與頸部活動有關,甚者頸部突然旋轉後眩暈猝倒,項強,易怒,口苦,咽幹等癥也或存在。某些病例則以虛損為主,頸臂痛及眩暈,並伴有耳鳴,腰酸,心悸,神疲。痿證型多由頸臂痛起病,進而肢體沉重,活動牽強,步履蹣跚,小便滴瀝。某些具此癥狀的患者以痰濕阻遏為主,或痰濕與肝脾腎虛損兼存,表現為形體似乎壯實但無力,動作遲鈍,舌強,語言不利。頸臂痛的辨證還應辨別有否機械性的阻滯或其他影響氣血通暢的因素,如頸椎椎體後緣明顯的骨贅,後縱韌帶較大的骨化塊、頸肋、斜角肌擠壓以及頸椎結核、腫瘤、脊髓各種病變等。這些因素有些隻是產生病證的基礎,而不是必然原因。但是,經過一定時間的系統的非手術治療無明顯改善甚至更為加重,或者在周密的檢查後已發現有關病癥,則可能就是這些因素引起的癥狀,應予辨別。

  治療頸臂痛的常用方法有手法、藥物、針灸、牽引及練功等。

  手法:手法能舒筋解痙,流通氣血,調整筋骨的位置,有較好的效果。通常用㨰壓、推揉、捏拿、摩擦等手法,配合緩慢而有力的牽引和牽引下屈伸旋轉。手法前後用活血通絡藥液浸漬的毛巾熱敷則取效更佳。近年也采用旋轉按捺手法,但不宜用於年齡偏高、有心腦血管病變,X線片上有明顯壓迫脊髓的因素等病例。

  藥物:包括外用和內服兩種。外用藥多以芳香宣竅、流通氣血的藥物制成高低適當的藥枕夜寐時枕於頸部,常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內服藥則按不同類型施治。痹痛型用牛蒡子湯、鹿丹湯加減,以宣通氣血、豁痰通絡。癥狀緩解後用地黃丸類合大或小活絡丸滋益肝腎、活血通絡以得鞏固。眩暈型應予滋水涵木、平肝潛陽,用杞菊地黃湯、天麻勾藤飲加減,以虛損為主宜益肝腎,養精血,可用河車大造丸。痿證型是精血枯涸成痿,當予峻補,方如全鹿丸,若兼有痰濁或以痰濁實證為主則宜參入化痰之品或以逐痰通絡為先,方如醫學心悟解語丹。

  針灸:可依疼痛范圍循經取穴。七星針叩打頸部棘突、椎旁及肺俞、風門等穴並予拔罐亦常應用。

  牽引:能解痙舒筋、從而活血止痛,也能調整筋骨的細微錯縫。有坐位、臥位及立位三種位置,亦可用配戴在項肩部的牽引架。

  練功:選用頸部活動為主和增強全身體質的兩類術式,如卻病延年二十勢、太極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