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經絡的循行部位及其生理特點,對臨床表現進行診斷的一種辨證方法。經絡系統由經脈(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及相應的經別、經筋和皮部)與絡脈(十五絡脈、浮絡、孫絡)等組成。各經絡有一定的循行路線,並與其相應的臟腑相聯絡,所以經絡有病,可以傳入臟腑;而臟腑有病,同樣亦可反映於經絡。因此,根據經絡體表循行路線分析某一部位所出現的癥狀,即可推斷疾病發生於何經,從而有助於進一步確立臟腑病位、病變性質及病證發展趨勢。

  經絡辨證主要是根據《《靈樞·經脈》所載十二經脈及《難經》所載奇經八脈的病證加以概括而成的。由於經絡病證常與臟腑、氣血有關,所以當與臟腑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互參。經絡辨證包括十二經脈辨證及奇經八脈辨證。

  十二經脈辨證 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十二經脈,為經絡系統的主體,臨診時掌握瞭十二經脈病證的特征,即能辨明病之所生和病機虛實之所在。

  手太陰肺經病癥 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並與胃、喉相連。在體表,由胸部外上方沿上肢屈側前面向下,止於拇指端。本經病癥主要有咳嗽、咯血、喘息、氣短、胸部滿悶、咽喉腫痛、缺盆部(鎖骨上窩)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手陽明大腸經病癥 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在體表,由食指端經過上肢伸側前面、肩部、頸部、頰部,入下齒,止於對側鼻孔旁。本經病癥主要有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脫肛、便血、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肩前部及上肢外側前緣疼痛等胃腸病、頭面、五官、咽喉痛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疼痛,熱腫或寒冷感等局部癥狀。

  足陽明胃經病癥 足陽明胃經屬胃,絡脾。在體表,由鼻部入上齒中,環唇並經過前額、面部、頸部、胸腹部、下肢外側的前面,止於第二趾端。本經病癥主要有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口渴、咽喉腫痛、鼻衄、口眼㖞斜、頸部腫大、胸腹部和下肢外側疼痛、精神失常、熱病發狂等胃腸病,頭面、目、鼻、口、齒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足太陰脾經病癥 足太陰脾經屬脾,絡胃,並與心及舌根相連。在體表,由足大趾沿下肢內側(由中部轉向前方)、腹部、胸部、止於側胸部。本經病癥主要有胃痛、惡心嘔吐、噯氣、腹脹、便溏、黃疸、身重無力、舌根強痛、下肢內側腫脹、小便不通、四肢厥冷等脾胃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手少陰心經病癥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並與咽部及眼相連。在體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側後面向下,止於小指端。本經病癥主要有心臟部位疼痛、心悸、胸脅痛、不眠、盜汗、咽喉幹燥、目黃、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心、胸、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手太陽小腸經病癥 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並與胃、眼和內耳相連。在體表,由手小指端,經過上肢伸側後面、肩胛部、側頸部、顏面、眼部,止於耳端。本經病癥主要有耳聾、目黃、頰腫、下頜部腫脹而使頸部不能回旋、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少腹痛、腰脊痛引睪丸、小便不利或澀痛、或尿血、或遺尿、尿後痛、尿頻等頭、項、耳、目、咽喉病,熱病,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足太陽膀胱經病癥 足太陽膀胱經屬膀胱、絡腎,並與腦相連。在體表,由眼部向上越過頭頂,向後,向下,經過項部、背部兩側、臀部、下肢後面,止於小趾端。本經病癥主要有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項、腰背、臀部疼痛,痔瘡等。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其與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臟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證。

  足少陰腎經病癥 足少陰腎經屬腎,絡膀胱,並與脊柱、肝、膈膜、喉部、舌根、肺、心、胸腔等相連。在體表,由足小趾,經足心、內踝、下肢內側後面、腹部,止於胸部。本經病癥主要有遺尿、遺精、尿頻、陽痿、月經不調、腰痛、氣喘、咳血、舌幹、咽喉腫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背中與大腿內側後緣疼痛、下肢痿弱無力、足心熱等婦科病,前陰病,腎、肺、咽喉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手厥陰心包經病癥 手厥陰心包絡經屬心包絡,絡三焦,並與橫膈膜相連。在體表,起於側胸部,經腋下、上肢屈側正中線,止於手中指指尖。本證病癥主要有心臟部位疼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攣急、掌心發熱、面赤、目黃等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手少陽三焦經病癥 手少陽三焦經屬三焦,絡心包絡,並與耳、眼相連。在體表,起於無名指端,沿上肢伸側正中線,經過肩部、側頸部、側頭部、耳部、止於眼部。本經病癥主要有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頰腫、耳後與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足少陽膽經病癥 足少陽膽經屬膽,絡肝。在體表,由眼部經側頭部、耳部、頰部、後頸部、肩部、側胸腹部、下肢外側,止於第四趾端。本經病癥主要有口苦、耳聾、目眩、瘧疾、寒熱往來、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痛、足外側發熱、頸淋巴結結核等側頭、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足厥陰肝經病癥 足厥陰肝經屬肝,絡膽,並與生殖器、胃、橫膈膜、咽喉、眼球相連。在體表,由足大趾經下肢內側(在小腿中段由前緣轉至中間)、外陰部、腹部,止於側胸部。本經病癥主要有頭痛、眩暈、胸滿、嘔逆、腰痛、下利、小腹痛、疝氣、遺尿、小便不通、月經不調、子宮出血、婦人少腹痛、口咽幹燥等肝病、婦科病、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局部癥狀。

  盡管十二經脈病癥各有其特殊的表現,但同一癥狀又可在多種經脈病變時發生,如咳喘既可見於手太陰肺經,也見於足少陰腎經,鑒別時除經脈辨證外還須結合臟腑辨證綜合分析進行診斷,經脈辨證必須熟悉經脈的循行和經脈與經脈之間、經脈與臟腑之間的絡屬關系,進行分析綜合,才能得到正確的辨證。

  奇經八脈辨證 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維脈、陰維脈、陽辭脈,陰辭脈,是調節氣血運行的一些特殊通路。在功能上可起到補充十二經脈不足的作用。主要病癥如下:

  督脈病癥 督脈起自會陰部,循背部脊柱正中線向上,經過後頸部,越過頭頂部,止於顏面部的上齒齦的正中(以上均沿正中線分佈)。在循行過程中與腦和諸陽經相聯系。是陽經經脈的總匯。本經病癥主要有神志不清、大人癲疾、小兒風癇、脊柱強痛、角弓反張、咽喉幹噪、痔瘡、遺尿、脫肛、疝氣、不孕癥、體力衰退等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癥及相應的內臟疾病。

  任脈病癥 任脈起於小腹內(胞中),沿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又出於會陰部,上至前陰,沿著腹部正中線,通過臍部,上至胸部、頸部(均正中線),至下唇中央,由此分為左右兩枝止於眼部。在循行過程中和諸陰經相聯系,是陰經經脈的總匯。本經病癥主要有男子疝氣、女子月經不調、不孕癥、帶下、腹中結塊等。

  沖脈病癥 沖脈起小腹內(胞中),沿脊椎骨內部上行。同時由陰部的兩側(氣沖穴部位)開始,夾臍兩旁向上,到胸部而止。本經病癥主要有氣從少腹上沖胸、咽,甚則下腹部脹急疼痛、婦女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等。

  帶脈病癥 帶脈起於季脅部,橫行環繞腰部一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腹部脹滿、繞臍腰脊痛、腰部無力、下肢軟弱不能走路、腰部覺冷如坐於水中、女子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等。

  陽維脈病癥 陽維脈起於外踝下方,經下肢外側、側腹部、側胸部、肩部、後頰部、止於頭頂部。本經有病為病在表,故有惡寒發熱,陽盛則目眩、氣喘、抬肩灑灑如寒。

  陰維脈病癥 陰維脈起於內踝上方,經下肢內側,腹部、胸部、咽喉,止於後頸部。陰主裡,本經有病時,故主要有心痛、或胸中痛、脅下支滿、腰痛、陰中痛。

  陽辭脈病癥 陽辭脈起於足跟外側,沿外踝向上,經下肢外側、側腹部、側胸部、肩部、面頰,止於後頸部。本經有病時,主要有癲癇、癲狂、目不瞑、失眠以及腰背痛、偏枯、手足麻痹、身體強直等。

  陰辭脈病癥 陰辭脈起於足跟內側,沿內踝向上,經下肢內側、前陰部、腹部、胸部、頸部、鼻的兩側,止於眼部。本經有病時,主要為癲癇、寒熱、少腹痛、腰髖、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月經漏下不止、喉痛、嗜眠、癃閉等。

  上述奇經八脈中,由於沖、任、督脈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們均與生殖有關。因此,臨床常用“調理沖任”治療月經病;用“溫養任督”治療生殖機能衰退等。此外,沖、任、督、帶等脈所見病癥,與肝、脾、腎諸經病變有密切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