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血液虧虛不足所導致的以頭暈耳鳴,雙目乾澀,視物昏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證。多見於虛勞、眩暈、不寐、雀盲、月經不調,以及西醫的高血壓、神經官能癥等疾病。

  肝血來源於脾胃腐熟、運化的水穀精微,同時又化生於腎精。若脾胃虛弱,飲食減少,運化失常,生血之源不足;或腎精不足,不能化生肝血;或肝臟有病,耗傷肝血,以及各種出血性疾病,均可損傷肝血,導致肝血不足,出現肝血虛證。

  肝血虛證的臨床表現,以以頭暈耳鳴,雙目幹澀,視物昏花,甚或夜盲,面白無華,爪甲不榮,夜寐多夢,舌淡苔白,脈虛弱為主,婦女可兼見月經量少、色淡,甚則閉經。肝血不足,陽氣易升,故頭暈耳鳴;肝開竅於目,肝血不足,目失濡養,所以目澀眼花,甚或夜盲;血虛不能上榮於面,故面白無華;爪為筋之餘,肝血不足,不能榮筋,故爪甲幹枯脆薄;肝藏魂,肝血不足,魂無所舍,故夜寐多夢;婦女肝血不足,不能充盈沖任二脈,則月經量少,而色淡,甚或閉經。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血虛之證。若肝血虛損,血屬陰,故可形成咽幹烘熱,潮熱盜汗的肝陰虛。肝血久虛,血不養筋,可兼見肢體麻木,關節拘急不利,手足震顫,肌肉迿動等血虛生風之癥(見肝風內動)。

  肝血虛證的治療,以養肝補血為法,常用四物湯、歸芍地黃湯、當歸補血湯。若見肝陰虛證,可選一貫煎等;若見肝風內動,可選補肝散、補肝湯、養血勝風湯之類。

  

參考書目

 張珍玉:《實用中醫基礎理論學》,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濟南,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