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怒傷肝,肝失疏泄,肝氣乘脾,脾失健運所致,臨床以脅腹脹痛為主要表現的證。又稱肝脾不調。常見於泄瀉、腹痛、脅痛、鼓脹、月經不調,以及西醫的慢性胃腸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神經官能癥等疾病。

  肝脾之間相互協調的生理聯繫失常是產生肝脾不和證的病理基礎。肝屬木,主疏泄,性喜升發條達;脾屬土,主運化,其氣主升,以升為健。生理情況下,肝木克脾土,肝的疏泄能夠協助脾氣的升清和運化,肝木條達則脾土不致壅滯,運化功能健旺;同樣,脾土健運,,氣機通暢,也有助於肝氣條達。若情志不遂、抑鬱、惱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不暢,進而肝氣乘克脾土,致脾失健運,形成肝脾不和證。素體脾氣虛弱,或思慮過度傷脾,或飲食勞倦或濕邪損傷脾胃,脾土運化功能失常,氣機壅滯,使肝木因之而失於條達,也可形成肝脾不和證。

  肝脾不和證的臨床表現有肝失疏泄和脾失健運兩個方面。肝氣不疏,氣機鬱滯,常見胸脅脹滿疼痛,喜嘆息,情志抑鬱或心煩易怒;脾失健運,氣滯濕阻,可出現納減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腹痛泄瀉,排便後氣滯暫得通暢,故瀉後疼痛得以緩解。肝鬱濕盛,則苔白或膩,脈弦。

  肝脾不和證的治療以疏肝健脾為法。可選用柴胡疏肝散、痛瀉要方、逍遙散等方劑。

  肝脾不和與肝氣犯胃均由肝氣橫逆侵犯中焦所致。脾胃同居中焦屬土,因此,兩證均屬木旺乘土,均可出現胸脅脹滿疼痛,精神抑鬱或煩躁易怒等臨床表現。但脾主運化,其氣主升;胃主受納,其氣主降,因此肝脾不和證除見肝氣鬱結表現外,兼見腹脹泄瀉等脾失健運之癥狀;而肝氣犯胃,除肝氣鬱結外,常伴有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吞酸嘈雜,嘔吐等胃氣上逆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