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肝部的常見惡性腫瘤。多見於40歲以上患者,男性多於女性。以肝區疼痛,肝臟腫大堅硬,表面不規則,伴見發熱,黃疸,消化功能障礙,吐衄,便血為主要臨床表現。晚期多見腹水。因早期常無特殊癥狀,故常與慢性肝炎、肝硬化相混淆。肝血管造影、CT肝掃描以及免疫學檢查、肝穿刺活組織檢查等有助於確診。中醫古代無肝癌病名。

  肝癌的發生多由外感邪毒,壅滯氣血;或情志憂鬱,氣滯血瘀,加之飲食失調,損傷脾胃,水穀不運,濕濁內生,濕濁瘀毒結於肝臟臟而致。現代研究認為患慢性肝炎、肝硬變、食物污染及長期飲酒者,發病率高。

  對於早期單純型或硬化型肝硬變不嚴重的患者,仍以手術治療為首選。術後或中晚期無手術可能者可配合中醫治療,或以中醫治療為主。

  肝癌的中醫治療,一般多主張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結合。辨證治療依其臨床表現的不同,分為以下證型:①氣滯血瘀。常見於早期。證見食欲減退,噯氣胸悶,脘腹飽脹,右脅疼痛,脅下包塊質硬,舌黯紅、邊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治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大黃䗪蟲丸加減。②肝膽濕熱。常見於早中期。證見右脅下結塊,疼痛,煩熱口苦,納差,大便燥結,小便黃赤,甚則肢腫黃疸,或鼻衄齒衄,舌質紅或黯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利濕熱、解毒化瘀,方用龍膽瀉肝湯合茵陳蒿湯加減。③脾虛濕困。常見於中期。證見面色蒼白,腹脹不適,消瘦疲乏。納呆,泄瀉,或肢腫,腹水,脅下包塊石硬不平,或見黃疸,舌質淡,苔白膩,脈濡滑。治宜健脾益氣、利濕消腫,方用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加減。④肝腎陰虧。常見於中晚期,尤其是接受放療後陰虧表現更為嚴重者。證見煩熱短氣,唇紅口幹,盜汗,消瘦,腰膝酸軟,脅下腫硬,舌紅絳,少苔或光剝裂紋,脈弦細數。治宜養陰益氣、滋肝補腎,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治療肝癌的專方有上海的肝益煎、扶正抗癌湯;北京的消積軟堅片。其他如斑蝥素(中藥斑蝥制劑)、雲芝香茹糖漿、喜樹堿制劑等,對肝癌均有一定治療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