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性腹膜炎過程中,膿液被腸管、大網膜和纖維蛋白互相粘連、包圍而逐漸形成的膿腫。常見的有盆腔膿腫、膈下膿腫和腸間膿腫。

  膈下膿腫 位於膈肌和橫結腸及其系膜之間的局限性膿腫,是急性腹膜炎常見的併發癥。可以發生在膈下區的任何一個間隙,一般右側多於左側,右上後間隙最為多見。膈下膿腫一般在急性腹膜炎的治療過程中,或腹部手術以後逐漸形成。因此臨床病象常被原發病的癥狀所遮蓋,有時診斷比較較困難。

  膈下膿腫易繼發於腹腔化膿性感染之後,常見於高位闌尾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肝膿腫等,也可見於上腹部手術後,如胃切除術、脾切除術等。或因膿毒流於膈下,或因手術後染毒,或因閃挫跌撲,內臟損傷,導致氣血瘀滯,經絡阻塞,“不通則痛”,故有下胸部或上腹部持續性疼痛;熱毒之邪熾盛,熱勝肉腐成膿,臨床見寒戰、高熱、多汗;燥熱內盛,陽明腑實,氣不下行,胃氣上逆則呃逆;邪熱犯肺,肺氣上逆,則咳嗽、氣促、胸痛。

  對本病的治療,過去多主張用漿膜外切開引流術。現在采用中醫藥治療、穿刺抽膿術、穿刺置管引流術等中西醫結合療法已取得肯定的療效。中醫治療適用於膈下感染或小膿腫,全身中毒癥狀輕者。以清熱燥濕、疏肝理氣、通裡攻下為主,可選用柴胡清肝湯、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大柴胡湯等方加減。常用藥物有柴胡、黃芩、生山梔、連翹、丹皮、銀花、紅藤、敗醬草、制大黃等。高熱不退者,加龍膽草、黃連;傷陰者加天花粉、鮮石斛、玄參、生地;咳吐膿血者,加鮮沙參、鮮蘆根、魚腥草;瘀血證象明顯者,加桃仁、穿山甲、三棱、莪術、皂角刺;咳嗽氣促者,加桔梗、桑白皮、白前等。常可中止病情發展,促進炎癥的消散和膿液的吸收。較大膿腫,不但全身中毒癥狀重,而且還可能破潰侵入臨近組織,應早期采取引流術。加強全身支持療法,必要的抗生素、維生素、多次少量輸血,以及註意水電解質的平衡等,均屬重要治療措施。

  膈下膿腫的預防重於治療。對急性腹膜炎和腹腔手術後的病人,要警惕發生膈下膿腫的可能,隻要循環系統穩定,就應及早采用半臥位,以便使滲液流至下腹或盆腔內,並置預防性引流,如脾切除術後在脾床部位放置橡皮管引流,引流出滲血、滲液,可預防發生膈下膿腫。對可能發生膈下膿腫的病人,或已出現上腹區隱痛、膨脹、發熱等膈下感染癥狀的病人可早期應用通裡攻下、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預防膈下膿腫的形成。

  盆腔膿腫 腹腔炎癥滲出物或膿液積聚於盆腔而形成的膿腫。是急性腹膜炎常見的並發癥。多由急性闌尾炎、盆腔炎,以及急性輸卵管炎等引起。膿腫多位於膀胱直腸窩或子宮直腸窩。臨床可見發熱持續不退,或熱退後又再次升高,病人有明顯的直腸或膀胱刺激癥狀,如腹瀉、粘液便、裡急後重、尿頻、排尿困難等,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或弦滑,證屬濕熱下迫大腸、下註膀胱,治宜清熱利濕、和營排膿,方選薏苡附子敗醬散合錦紅湯加減。常用藥物有制大黃、制川樸、紅藤、敗醬草、生苡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廣木香、地錦草、丹皮、黃連。熱甚者加板藍根、銀花、黃芩;尿頻、尿急、尿痛者,加車前草、萹蓄、鳳尾草、瞿麥;下痢頻繁,裡急後重,肢冷汗出者,加附子、幹薑、茯苓、焦白術;傷陰者,加玄參、天花粉、麥冬。同時用金黃散30克,山芋粉或藕粉一匙,水200毫升,調煮成糊狀,微冷後(50~60℃)作保留灌腸,每日1~2次。盆腔膿腫較大,服藥後無明顯效果者,可作直腸前壁切開排膿術。已婚婦女,亦可經陰道後穹窿部切開引流。

  腸間膿腫 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後,膿液被包圍在腸管、腸系膜與大網膜之間所形成單發或多發腸間膿腫。膿腫周圍常有廣泛的粘連,常伴不同程度粘連性腸梗阻。病人常有持續發熱,間歇性腹痛,若伴有不同程度梗阻時,可出現腹脹,嘔吐,便秘等。膿腫與膀胱相鄰,可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癥。腹部檢查可發現局限性壓痛或摸到腫塊。X線檢查可見部分小腸積氣、腸壁間距加寬,膿腔顯示固定的大小不一的液平面。超聲波有液平反射波。

  腸間較小膿腫,中醫治療多可消散吸收,治療以清熱解毒、行氣活血、通裡攻下為原則,方用錦紅湯加味。常用藥物有生大黃、生苡仁、丹皮、黃芩、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銀花、厚樸等。腹脹加廣木香、川楝子、延胡索;嘔吐加薑半夏、薑竹茹;尿頻、尿急、尿痛者,加車前草、鳳尾草、萹蓄、白花蛇舌草、傷陰者,加生地、玄參、天花粉、麥冬;腫塊腫硬明顯者,加當歸、赤芍、桃仁、莪術。外敷金黃膏。膿腫較大,服藥無效者,可選用穿刺抽膿術或手術引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