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失疏泄,氣機鬱滯,臨床以胸脅脹悶,善太息,心情抑鬱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常見於脅痛、胃脘痛、失眠、婦女月經不調,以及西醫的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等疾病。

  肝主升發疏泄,若情志不遂,惱怒傷肝,或因其他原因影響氣機升發和疏泄,均可導致肝氣鬱結證。

  肝氣鬱結證的臨床表現,以心情抑鬱和肝經循行部位的脹悶疼痛為主。如胸脅、少腹脹悶竄痛,善太息,婦女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足厥陰肝經起於足足大趾,循腿內後側上行,繞陰器,至少腹,佈脅肋,上連目系,會於巔頂。肝氣鬱結,經氣阻痹,故胸脅、乳房、少腹脹悶疼痛或攻竄作痛;氣機鬱結,不得條達疏泄,則心情抑鬱;氣病及血,氣滯血瘀,沖任不調,則痛經,月經不調,甚至閉經。

  氣機鬱滯,疏泄失常,影響水谷精微及水濕輸佈,久則聚而為痰,痰隨氣逆,循經上行,搏結於咽喉,可出現咽喉如存異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的梅核氣;痰積於頸項,可發為癭、瘤。氣滯血結,可釀成癥瘕。肝氣鬱結,肝失疏泄,影響胃的和降,可兼見胃脘脹滿,攻撐作痛,胸悶噯氣等癥(見肝氣犯胃);肝病及脾,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引起納呆腹脹,便溏不爽,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等癥(見肝脾不和)。

  肝氣鬱結證的治療,以疏肝理氣為法,常用柴胡疏肝散之類。若氣鬱痰結,出現梅核氣者,常用半夏厚補湯;結為癭瘤者,可用海藻玉壺湯、昆佈丸;若肝氣犯胃,常用四逆散、沉香降氣散等;若氣滯血瘀,形成癥瘕者,可用三棱湯,膈下逐瘀湯,鱉甲煎丸之類;若肝病及脾,引起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者,常用痛瀉要方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