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和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津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之一。各種津液因性質、分佈和功能不同,又分為津和液兩類。將存在於氣血之中,散佈於皮膚、肌肉、孔竅並滲入血脈,清而稀薄,流動性較大,具有濕潤作用的稱為津;將灌註於關節、臟腑、腦髓、孔竅等組織,稠而濃濁,流動性較小,具有滋養作用的稱為液。津與液二者本質相同,均來源於於飲食水谷,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故往往津液並稱。津液的生成、輸佈、排泄過程很復雜,涉及多個臟腑的生理活動。如胃的受納,小腸的吸收,脾的轉輸,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腎的蒸騰氣化,三焦為通道等。津液主要有滋潤和濡養的功能,如潤澤淺表的皮毛、肌肉,滋潤深部的臟腑,充養骨髓和腦髓,潤滑眼、鼻、口等孔竅,滑利關節等。如果津液的輸佈、排泄失常,就會滋生水飲,或釀生痰濁,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

  生成、輸佈、排泄 津液的生成源於飲食水谷,經胃的受納、腐熟、消化、精微部分下傳小腸,經小腸分別清濁,吸收其中有營養的水谷精微,向上輸送到脾,糟粕部分下傳大腸,大腸吸收糟粕中殘餘水分,形成糞便,從肛門排出。津液的輸佈主要由脾、肺、腎和三焦完成。脾將胃腸輸送來的津液上輸於肺,肺通過宣發肅降功能,經三焦通道,把津液輸佈全身,外達皮毛,內註臟腑,以濡潤營養各組織器官、四肢百骸。代謝廢物下歸於膀胱,經腎臟的氣化作用,再將代謝廢物中有營養作用的清的部分上升到肺,輸佈全身,將代謝廢物中無營養作用的濁的部分從膀胱以尿、從汗孔以汗排出體外,推陳納新,維持人體體液的相對平衡。津液的新陳代謝過程是通過肺、脾、腎、膀胱,三焦等臟腑相互配合完成的。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並行,”簡要地概括瞭津液的生成、輸佈、排泄的代謝全過程。

  生理功能 津液有滋潤和濡養的功能。津液以水為主體,有很強的滋潤作用;有多種營養物質,有營養功能。津較清稀、含水量多,其滋潤作用大於液;液較稠厚,營養豐富,其營養作用大於津。分佈於體表的津液滋潤皮膚,溫養肌肉,使肌肉豐潤,毛發光澤;體內的津液能養臟腑,維持各臟腑的正常功能;註入孔竅的津液,使口、眼、鼻等九竅滋潤;流入關節的津液能滑利關節;滲入骨髓的津液能充養骨髓和腦髓;進入血脈的津液成為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使血液充足,環流不息。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陰陽之間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津液作為陰精的一部分,有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臟腑之陰的正常與否,與津液的盛衰是分不開的。人體根據體內和環境的改變,通過津液的自穩調節使機體保持正常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如寒冷的時候,皮膚汗孔閉合,汗不能出,下降膀胱而使小便增多;夏暑季節,汗多則津液減少下行,小便就減少。當體內丟失水液後,則飲水以增加體內的津液。由此進行體液的調節,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主要病證 津液是臟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人體功能活動的產物。津液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人體生理機能而發生疾病。臨床見到的津液病證很多。主要有津液不足和水液內停兩種。津液不足,可因生成不足和耗損過多而引起。缺乏飲水、臟腑功能失調、水不化津等可致生成不足;大量出汗、劇烈吐瀉、過多利尿可使津液耗損過多。主要表現是口渴咽幹,唇焦舌燥,皮膚幹皺,甚至幹癟,目澀鼻幹,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上少津,脈細數等癥。持續高熱,耗傷津液,也可致津液不足。水液內停是指人體內非生理性的水液停留,是津液代謝失常的病理產物,多因肺、脾、腎對津液的輸佈、排泄發生障礙,如肺臟失於宣降,氣不佈津;脾臟不能運化,水不化津;腎臟失於開闔,水氣泛溢等,使機體的局部或全身停積過量水液,表現為水腫,痰多,腹脹,瀉泄,小便不利等。津液的病證影響多臟腑的功能,如津液不化、停滯為水飲,水飲侵凌心臟,則出現心悸;水飲上犯肺臟,則見咳嗽;水飲停於胸脅,則見脅下脹滿,咳唾疼痛;痰飲停於胃腸,則見胃脹納少,惡心嘔吐,腸鳴泄瀉,口粘乏味;痰結咽喉,則咽喉梗塞不利;痰留經絡,則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等。此外,由於津液與氣血關系密切,津液停滯不化,就會導致氣機阻滯;津液虧乏,造成血燥生熱,或血液流通欠暢引起血瘀;津液丟失過多,也可能形成氣隨津液外泄,出現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