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頭顱增大、顱縫開解、目珠下垂如落日狀為特徵的兒科疾病。常見於六個月到七歲的小兒。治療以益腎補虛為主。

  解顱又名囟開不合。隋代《諸病源候論》中已有記載,宋代《小兒藥證直訣》進一步觀察到解顱“目白睛多”的臨床特徵。明代《片玉心書》已提出解顱的形成是由於腦部水液流通不暢、積聚於腦所致。

  引起解顱的病因主要為稟賦不足,腎氣虧損。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虛則不能生髓、養骨,故顱囟逾期不合,頭頭顱增大。此外,大病之後,腎陰耗損,水不勝火,火氣上炎,蒸灼腦髓,則顱縫開解;或後天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飲邪停聚顱內;或外感時邪,熱毒壅遏,煉液成痰,上攻於腦,均可導致本病。

  解顱以虛證為主,然亦多本虛標實之證。腎氣虧損者,證見囟門逾期不合,反而逐漸加寬開解,頭顱增大,神情呆鈍,目珠下垂,白多黑少,身體瘦弱,舌苔薄,脈細弱。治宜補腎益髓,常用補腎地黃丸為主方。如見神煩不安,手足心熱,時有抽搐,口幹舌質紅,脈沉細數者,為陰虛肝風內動。治宜益腎利水、平肝熄風,常用知柏地黃湯、三甲復脈湯加減。屬脾虛水泛者,面色蒼白,目無神采,頭縫裂開不合,頭皮光亮,肢體消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神情呆滯,小便減少,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宜扶脾利水,常用附子理中湯、五苓散加減。屬熱毒壅滯者,顱縫合而復開,頭皮光亮,青筋暴露怒張,兩目下垂,頭痛口幹,發熱氣促,面赤唇紅,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熱通絡,常用犀地清絡飲為主方。

  外用封囟散(柏子仁、天南星、防風),豬膽汁調,攤紗佈上,敷於囟門,三日一換。針灸可取百會、四神聰、風池、風府、大椎、大杼等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