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歌訣體脈學著作的書名。其中以《王叔和脈訣》和《崔嘉彥脈訣》兩種影響較大。

  《王叔和脈訣》一卷,簡稱《脈訣》。多認為系六朝高陽生託名著作。此書的主體內容取自王叔和《脈訣》,編成四言歌訣形式,闡述脈理、脈法。將24種脈象分為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裏(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三類。因其歌訣簡便易習,故在宋元之間流傳很廣。但不少醫傢認為書中文字鄙淺,謬誤較多多。現有刻本及註本數種,較早為元代《纂圖方論脈訣集成》及明代正統年間坊刻本。明代熊宗立的註本名為《勿聽子俗解脈訣》。

  《崔嘉彥脈訣》一卷,又名《崔真人脈訣》、《紫虛脈訣》。近據考證系托名宋代崔嘉彥(子虛)撰,實為崔氏三傳弟子張道中撰於天歷三年(1330)。原名《玄白子西原正派脈訣》,簡稱《西原脈訣》。崔嘉彥認為脈理浩繁,但可以用浮、沉、遲、數四者為綱加以總括。為瞭便於初學者學習、記憶,張道中以通俗的文字將崔氏脈學流派的脈學知識編成四言歌訣,後世托名《崔嘉彥脈訣》。全書僅3000餘字,而內容豐富,包括脈理、診脈方法、三部九候與臟腑軀體的配屬關系、27種病脈的體象、各種常見病的脈象、婦人小兒診脈方法、四時氣候變化與脈象的關系以及五臟的正常脈象與病理脈象等,對於臨床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流傳較廣。但把脈象學說成是“天機之秘,神授之訣”,則未免語涉虛玄。現存《東垣十書》本、《醫統正脈》本等。明代李言聞補充修訂此書,改名為《四言舉要》,其子李時珍將此輯入《瀕湖脈學》;明代李中梓亦曾刪訂改編,取名《新著四言脈訣》。另有兩種註釋本,即清代潘楫《崔真人脈訣詳解》和王道純《脈訣四言舉要》。

  此外,南宋劉開,明代唐繼山,清代劉璞、葉盛、董西園、朱銘石等均著有《脈訣》,內容各有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