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胰液作用於胰腺本身和胰腺周圍組織而引起的急性炎癥,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其發病率占急腹癥的第三位至第五位,男女之比為1:1.7。

  急性胰腺炎是西醫病名,與其類似的癥狀描述,最早見於《靈樞·厥痛篇》。後世醫籍又有“脾心痛”、“胃脘痛”、“結胸”、“膈痛”等的描述。

  本病常因情志不暢、飲食不節(特別是嗜食肥甘、醇酒厚味、生冷不潔)、蛔蟲上擾、或外感風寒濕邪,導致肝膽、脾胃功能紊亂,氣機升降降失司,氣滯濕阻,瘀凝不通,鬱久化熱,濕與熱搏阻於中焦而成。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腹痛突然發生於上腹部,常呈囊帶狀橫位性腹痛,疼痛有似鈍痛、鉆痛,或似刀割痛,輕重不一,腹痛多數不能被一般解痙藥緩解。常伴惡心嘔吐,嘔吐後腹痛不緩解,嘔吐物為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嚴重者早期出現面色蒼白,出汗,四肢厥冷,脈弦細而數,血壓下降等休克癥狀。起病時體溫一般正常,2~3日後可上升至38~39℃,後期並發胰腺膿腫者,可出現寒戰高熱。約四分之一病人出現黃疸。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壓痛和腹肌緊張。嚴重者可出現腹脹、腸蠕動音減弱或消失、腰部皮膚瘀斑等癥。血、尿淀粉酶均明顯增高。

  臨床治療常分為四種證型,即肝脾氣滯型(輕型水腫性胰腺炎)、脾胃實熱型(急性出血性胰腺炎)、肝脾濕熱型(膽道疾患並發之胰腺炎)、蛔蟲上擾型(膽道蛔蟲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其治療原則為理氣攻下、清熱解毒,方用大柴胡湯為主,並按各型隨證加減。常用藥有柴胡、黃芩、川樸、枳殼、木香、生大黃(後下)、玄明粉(沖服)等。

  本病之預防,飲食要有節制,忌食生冷油膩,避免暴飲暴食。因為膽道疾病與胰腺炎的發病關系非常密切,故應積極預防和治療蛔蟲病、膽道系統感染和膽石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