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起病急驟、上吐下瀉、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暴發性腸胃病。其病勢兇險,多發生於夏秋季。中醫的霍亂含義較廣,包括西醫的霍亂、副霍亂、急性胃腸炎及細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霍亂病名始見於《內經》。漢代《傷寒論》指出嘔吐與瀉下是霍亂的主證。清代王孟英《霍亂論》認為,霍亂由疫邪所致,分為時疫霍亂和非時疫霍亂兩類。明確指出霍亂與飲食不潔、特別是飲用污水有關。

  霍亂多因過食生冷不潔之物或暴食而引起;也也可由暑濕熏蒸,人體感受暑濕穢濁疫癘之氣而發作。疫邪鬱遏中焦,使胃腸氣機升降失司,清濁不分,上吐下瀉,腹痛悶亂,是霍亂病機的關鍵。

  霍亂的辨治可分熱霍亂、寒霍亂、幹霍亂三類:①熱霍亂(時疫霍亂)。證見吐瀉驟作,瀉下物氣味臭穢難聞,腹中絞痛,伴見發熱,頭痛,口渴,舌苔黃膩,脈滑數,嚴重時可出現筋脈拘攣,四肢抽搐。治宜清熱化濕、辟穢泄濁,常用燃照湯、蠶矢湯加減。②寒霍亂(非時疫霍亂)。證見嘔吐下利,瀉下物清稀,腹痛,四肢發冷,舌苔白膩,脈沉遲,嚴重時可出現吐瀉不止,面色蒼白,眼眶凹陷,筋脈拘急,脈微細等證。治宜散寒燥濕、芳香化濁,常用藿香正氣散、純陽正氣丸、辟瘟丹、來復丹治療。重證病人如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冷,脈微細等癥,急用溫中救逆法,方如附子理中湯。③幹霍亂(又稱絞腸痧)。證見突然腹中劇烈絞痛,欲吐不能吐,欲瀉不能瀉,面色青紫或蒼白,四肢發冷,脈象沉伏。治宜辟穢泄濁、利氣宣壅,常用玉樞丹、行軍散、紅靈丹等成藥急救,然後再視其證之寒熱,參照寒、熱霍亂的治療方藥,進行調治。

  避免冒暑貪涼,註意飲食衛生,是預防霍亂的要點,如周圍有霍亂發生,可服用芳香辟濁的藥物進行防治。霍亂起病倉卒,病勢兇險,亟宜中西醫結合救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