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

  功用 本類藥物多辛散溫通,善走血分,有疏通血脈、促進血行、活血化瘀、破血消癥、調經止痛、散瘀消腫及化瘀止血、祛瘀生新等作用。部分活血化瘀藥還有清心安神、利尿消腫、涼血祛風、通便下乳、利疸退黃等作用。

  分類和適應證 根據藥物作用的強弱和主治病證證的不同,活血藥可分為活血化瘀藥和破血消癥藥兩類(見表)。①活血化瘀藥。主要用於血行障礙、瘀血阻滯引起的各種病證。如血滯經閉、行經腹痛,瘀血頭痛,外傷及術後瘀血腹痛,風濕痹痛,中風癱瘓,半身不遂;癰疽腫痛,跌打傷痛等。常用藥有川芎、乳香、沒藥、延胡索、鬱金、薑黃、丹參、虎杖、益母草、雞血藤、紅藤、紅花、桃仁、五靈脂、牛膝、穿山甲、澤蘭、凌霄花、自然銅、血竭、王不留行、蘇木、茺蔚子、馬鞭草、水紅花子、石見穿、皂角刺、牛角䚡等。②破血消癥藥。較活血化瘀藥作用猛烈,有攻逐瘀血蓄結之勢。用於大量瘀血停聚的蓄血證和氣滯血瘀結為痞塊的癥瘕證。常用藥有幹漆、劉寄奴、虻蟲、水蛭、䗪蟲、蜣螂、斑蝥、三棱、莪術等。此外,某些活血藥還可用治熱病神昏,風濕熱痹,水腫,黃疸,乳房脹痛,乳汁不下等證。

常用活血藥

常用活血藥續表

常用活血藥續表

常用活血藥續表

  配伍 使用活血藥時,首先應根據人體氣血之間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的關系,配合行氣藥,以增強活血散瘀的作用。同時應根據瘀血證的不同成因和病情配伍用藥。如寒凝血瘀者,當配溫裡散寒藥;熱灼營血,血行不暢,熱結血瘀者,當配清熱涼血藥;若屬風濕痹痛,當配祛風濕藥;如因氣虛、運血無力、血行不暢者,又當配補氣藥;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配行氣和營藥;對癥瘕痞塊,當配軟堅散結藥。

  用藥註意 活血藥大多能活血通經,有的還能破血、墮胎、催產,故婦女月經過多或孕婦當忌用或慎用。

  現代研究 活血藥一般都有改善血流動力學的作用,有擴張外周血管,提高心肌供血供氧量,改善腦血循環及增加病變器官血流量的作用;還有改善血液流變學的作用,可改善血液的濃度、粘稠度、凝固性及血細胞聚集性的狀態;有抗血栓形成,增強機體血液抗凝系統活性的作用。部分藥物能改善微循環,多是通過改善微血管血流速度,解除微血管痙攣,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而實現的。有些藥有活血調經的作用,能加強子宮收縮;有些藥則有鎮痛作用;也有些藥有抗炎作用,可能與改善微循環,減少炎性滲出、加強對炎性滲出物的吸收及自身的抗菌作用有關;還有些藥可調節體液及細胞免疫,有類似免疫抑制劑的作用;某些藥還有抑制纖維組織增生的作用。

  活血藥廣泛用治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腦血管疾病,如腦血管栓塞、腦血管痙攣等;血管病,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靜脈炎等;廣泛性彌漫性微循環障礙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硬皮病、紅斑狼瘡、結節性動脈炎等;增生性病變,如慢性肝脾腫大、結節性肉芽腫、麻風樣結節、類風濕性關節炎、絲蟲病引起的象皮腫、腹腔內粘連性病變、瘢痕疙瘩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盆腔炎、子宮肌瘤、宮外孕、胎兒胎前死亡、胎盤滯留等;各種炎癥,如扁桃體炎、咽炎、中耳炎、癤腫、乳腺炎、蜂窩組織炎、骨髓炎、外傷及燒傷感染等疾患;各種疼痛病證,如瘀血阻滯的胃腸道、肝膽疼痛、神經痛、術後疼痛、痛經、分娩痛、產後宮縮痛等;某些藥可用治宮頸癌、外陰癌、皮膚癌、唇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