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之一,運用寒涼、溫熱、辛散、補益等不同功效的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疏通表裏、和解寒熱、調理臟腑等作用的治法。適應範圍很廣,如外感少陽證,腸胃不和,肝脾不和以及瘧疾等病癥,證見寒熱往來,胸脅脹滿,脅肋疼痛,默默不欲飲食,噁心,嘔吐,心下痞滿,腸鳴腹瀉,腹痛,月經不調等。根據不同的病證,和法的具體運用也不同,常用的治法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等。此外,因瘧疾多從少陽經辨證論治,所以習慣上截瘧也屬和法範疇。

  調和肝脾 用疏肝、健脾的藥物,治療肝脾不和的治法。適用於肝氣犯脾及肝鬱脾虛之證,證見胸脅脹滿,脅肋疼痛,腹痛腹脹,腸鳴腹瀉,神疲食少,婦女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等。常用柴胡、枳實、芍藥、當歸、陳皮、白術等藥。臨床上根據不同的證候選用不同的方劑。如證見脘腹疼痛,泄瀉或痢疾後重者,用四逆散透解鬱熱、疏肝理脾;證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而虛者,用逍遙散疏肝解鬱、健脾養血;證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弦緩者,用痛瀉要方疏肝補脾。

  調和腸胃 用溫中、清熱藥物,治療腸胃不和的治法。適用於邪犯腸胃、寒熱挾雜之證,證見脘腹痞滿,惡心嘔吐,腸鳴腹瀉或腹痛,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常用半夏、黃芩、黃連、幹薑、黨參、甘草等藥,辛開苦降,寒熱並用,調整胃腸功能。代表方如半夏瀉心湯。

  臨床上應註意以下幾點:①病邪在表,未入少陽,或邪已入裡;或勞倦內傷,飲食失調,氣血虛,臟腑虛極之寒熱等不宜用和解少陽法。②脾胃虛弱所致的脘腹痞滿,惡心嘔吐,腹瀉等不宜用調和腸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