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寒邪或體內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所致,臨床以惡寒怕冷,手足發涼,遍身疼痛或腹痛嘔吐,下痢清稀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可有表寒證、裏寒證、寒實證及虛寒證等。

  寒證的成因、臨床表現、治療原則等早在《內經》中就有論述。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陰勝則寒”,《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寒者熱之”等。其後歷代皆有補充和發揮,如明代張景嶽從陰陽與寒熱的關係,闡述瞭寒證的形成機理,“寒熱者,陰陽之化也,陽不不足則陰乘之,其變為寒。故陰勝則陽病,陰勝為寒也”(《景嶽全書》),並歸納瞭寒證病位在上、在下、在表、在裡等不同的臨床表現。

  寒證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外感風寒,或過食生冷寒涼,致使寒邪束於肌表,或直中臟腑形成寒證。這類寒證的特點是寒從外來,病性屬實。寒證的另一成因是體內陽氣虧虛,失於溫煦,內生寒象,形成寒證。這類寒證是屬虛寒。寒證的臨床表現,根據寒邪的表裡、虛實不同而癥狀各異。

  表寒證 因寒邪侵襲肌表所致之證。臨床主要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舌淡苔薄白,脈浮緊。寒邪襲表,衛陽受損,肌表失於溫煦故惡寒;邪正相爭,陽氣被遏故發熱;寒為陰邪,陰盛陽衰,故惡寒重而發熱輕;寒邪外束,陽氣不伸,故頭身疼痛;寒邪在表,腠理閉寒故無汗;寒邪束表故脈浮緊。治法為散寒解表,可選用麻黃湯等方劑。

  裡寒證 寒邪直中臟腑或臟腑陽氣虛衰,陰寒內生所致之證。臨床主要表現為形寒肢冷,面色㿠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脘腹疼痛喜溫,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等。裡寒證的治療,寒邪直中者,治宜溫中散寒,方選理中丸、良附丸之類;陽氣虧虛,陰寒內生者,宜溫補陽氣,佐以散寒,方選扶陽助胃湯、吳茱萸湯等。

  寒實證 寒邪侵襲人體所致之證。寒邪客於體表,主要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舌淡苔白,脈浮緊;寒邪客於體內,主要表現為畏寒喜暖,四肢欠溫,腹痛拒按,腸鳴腹瀉,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寒邪客於肺,主要表現為痰鳴喘嗽,口淡多涎,舌淡苔白粘,脈滑等。寒實證的治療,若寒邪束表宜解表散寒,如麻黃湯類;寒邪客於體內,宜溫裡散寒,如良附丸類;寒邪客於肺,宜溫肺散寒,如三拗湯、小青龍湯之類。

  虛寒證 體內陽氣虛衰,陰寒內生所致之證。陽虛失於溫煦溫化,臨床主要表現為面色淡白,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腹痛喜溫喜按,喜進熱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嫩,苔白,脈沉弱而遲。治宜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四逆湯等溫陽散寒。

  表寒、裡寒是指陰寒停滯的部位在表、在裡;寒實、虛寒則是對陰寒是由於寒邪外侵所致,還是由陽虛從內而生的劃分。故無論表寒或裡寒,均可進一步區分為表虛寒、表寒實,或裡虛寒、裡寒實等,臨床辨證應註意綜合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