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病因學概念,又稱寒邪。寒邪致病有內寒和外寒之分。外寒本指自然界寒冷的氣候和環境狀態,為冬季的主氣,屬六氣之一(見氣)。但這種氣候和環境狀態能使正氣虛弱或體質虛寒的人發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外寒便成為致病的因素,屬六淫之一。內寒則指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臟腑陽氣虧虛、機體失於溫煦所形成的病理狀態的性質。外寒與內寒雖有不同,但兩者在病證表現上有共同的特點,且在發病過程中常相互影響。陽虛內寒的人易招致外寒的侵襲,而外寒侵襲人體積之不散,損傷陽氣,也會導致內寒的產生生。

  寒邪致病在病癥上可表現出易傷陽氣、凝滯和收引的特點:①易傷陽氣。因寒邪屬陰邪,易傷人陽氣,有“陰盛則陽病”之說。無論外寒或內寒,均能使人體因陽氣損傷而失去正常的溫煦作用。如外寒侵襲人體肌表,則肌表失於溫煦而惡寒怕冷;寒邪侵犯脾胃,脾胃陽氣受損,則脘腹冷痛,嘔吐腹瀉清稀,形寒肢涼;內寒中的腎陽虛,又可見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小便清長等。②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暢之意。寒邪能使人體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可見唇甲發紺和各種疼痛。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邪易使人體臟腑氣機收斂,筋脈攣縮,毛竅收縮,出現發熱惡寒,無汗,肢體拘急、屈伸不利,或冷厥麻木,脈緊等癥狀。

  寒邪所致病證可分為外寒和內寒兩類:①外寒病證。由寒邪侵表或直中臟腑經絡所致,且有傷寒和中寒之分。傷寒病證為外寒侵襲人體肌表,可見惡寒重發熱輕,頭身疼痛,無汗肌栗,咳嗽,鼻塞流涕,苔白,脈浮緊等癥狀。中寒病癥為外寒直接侵入人體臟腑經絡,以侵犯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病證。如侵犯脾胃,可見脘腹冷痛喜溫,嘔吐瀉泄;侵犯筋骨,可形成寒痹,病變部位疼痛劇烈,遇冷加重,遇熱減輕。②內寒病證。由臟腑陽氣虛弱,寒從內生所致。癥狀因病變部位不同而各異。如心肺陽虛,可見畏寒喜暖,胸痛徹背,咳嗽氣短,痰色白清稀,或面青唇紫,或面部浮腫。脾胃陽虛,則腹脹便溏,胃脘冷痛,食欲不佳,口泛清水,畏寒肢冷等。腎陽虧虛,則腰脊冷痛,小腹拘急,甚至下利清谷,肢體浮腫,男性可有陰囊冷縮,陽痿滑精,女性可有閉經和白帶清稀等癥狀。腎又被認為是人體陽氣的根本之所在,對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溫煦作用,故人體陽虛與腎關系密切,其他臟腑的陽虛,久之可演變為腎陽虛。

  臨床診斷寒邪致病主要依不同的癥狀而定,並結合氣候環境和患者體質等情況,這種方法稱為審證求因或辨證求因。治療寒邪病證,外寒以祛寒為主,內寒則以溫補助陽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