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外科急腹癥。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青壯年。老年人和幼嬰兒較少見。自1958年開展急性闌尾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以來,摸索出非手術療法的治療規律,從而擴大瞭非手術療法的範圍,提高瞭療效。

  在中醫學文獻中雖然沒有急性闌尾炎的病名,但從其發病部位與臨床癥狀看,本病可歸屬於中醫所稱腸癰的範疇。腸癰分為大腸癰和小腸癰,包括很多種腹腔內化膿性炎癥,但大腸癰主要指的是急性闌尾炎。大腸癰的名稱,在《內經》中已有記載。漢代《金匱要略略》總結瞭漢代以前治療腸癰的經驗,制定瞭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擬出瞭大黃牡丹湯、薏苡附子敗醬散等方劑,至今仍為臨床所常用。隋代《諸病源候論》對腸癰的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作瞭詳細的記述。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進一步指出腸癰的起因為瘀血凝滯、劇烈運動、產後敗瘀、不慎起居等因素。

  闌尾炎的病因病機由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嗜食膏粱厚味,恣食生冷;或勞倦過度;或暴急奔走,跌撲損傷;或暴怒憂思,情志不舒;或胎前產後,瘀血不盡;或腸道寄生蛔蟲等諸種因素,均能導致腸道氣滯血瘀。氣滯血瘀,不通則痛,初起有走竄不定的為氣滯痛,後來固定於右下腹的為瘀血痛。腸胃受損,傳化失利,腑氣不降,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濕阻中焦,脾失健運則食欲不振。瘀滯熱結則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脈數苔黃。久熱則肉腐,而成膿。如果邪盛正虛可出現變證:熱與食相結可出現痞、滿、燥、實、堅的熱結陽明證(麻痹性腸梗阻);瘀熱相搏則右下腹出現腫塊(闌尾包塊或膿腫);濕熱下迫大腸則腹瀉如痢,濕熱下註膀胱則小便頻數如淋(盆腔膿腫);熱甚不能外達,壅閉於內則出現熱深厥深的厥證(感染性休克)。

  本病按八綱辨證多屬裡、實、熱證;按臟腑辨證病在胃、腸二腑;按病因病機辨證多表現為氣滯、血瘀、濕阻、熱壅。臨床多分為三型。①瘀滯型。相當於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或其他各類闌尾炎及闌尾周圍膿腫炎癥消散的後期。臨床表現有轉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續性或陣發性加劇,伴有脘腹脹悶,惡心噯氣,納呆,大便秘結,小便清或黃。右下腹有壓痛或反跳痛,腹肌緊張不明顯,有時可捫及局限的腫塊,體溫在38℃以下,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高,舌質正常,苔薄白,脈弦緊或細澀。治宜通裡攻下、行氣祛瘀,輔以清熱解毒。方用大黃牡丹湯或錦紅湯紅藤煎劑加減。常用藥物有生大黃、制川樸、紅藤、蒲公英、丹皮等。②濕熱型。相當於化膿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並發局限性腹膜炎及闌尾周圍膿腫。臨床表現為腹痛及右下腹壓痛加劇,腹膜刺激癥狀明顯,並出現反跳痛,腹肌緊張或局限性腫塊(包塊或膿腫),但不超出右下腹部一個象限,無擴散趨勢。若濕重於熱,則微熱,腹脹痛不劇,口渴不欲飲,大便溏而不爽,小便短少,舌質微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熱重於濕則腹痛劇,拒按明顯,口幹欲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通裡攻下、清熱利濕,輔以行氣活血。方用錦紅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生大黃、制厚樸、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黃柏、白花蛇舌草、生苡仁等。熱重於濕者,加黃連、黃芩;濕重於熱者,加藿香、佩蘭;闌尾包塊(膿腫)形成者,加桃仁、赤芍;瘀滯重者,加莪術、當歸。③熱毒型。相當於急性闌尾炎並發局限性或彌漫性腹膜炎。已形成的闌尾周圍膿腫有擴散趨勢,或有腹膜炎引起的腸麻痹、盆腔膿腫、感染性休克等並發癥。臨床表現為腹痛劇烈,腹膜炎征象可遍及全腹,有彌漫性壓痛、反跳痛及腹肌緊張。熱毒傷陰者,有高熱或惡寒發熱,持續不退,時時汗出,煩渴欲飲,面紅目赤,唇幹口臭,嘔吐不食,大便秘結或似痢不爽,小便短赤或頻數似淋,脈弦滑數或洪大而數,舌質紅絳而幹,苔黃厚幹燥或黃厚膩。熱毒傷陰損陽者,發熱不高或體溫反低,但精神萎靡,肢冷自汗,氣促,脈沉細而數,舌質淡幹,苔多薄白等熱深厥深的感染性休克癥狀。熱結陽明者,有全腹膨脹,頻頻嘔吐,無排便排氣。治宜通裡攻下、清熱解毒,輔以行氣涼血,方用錦紅湯、黃連解毒湯加減。常用藥物有生大黃、制厚樸、紅藤、丹皮、蒲公英、黃柏、白花蛇舌草、生苡仁、敗醬草、黃連。熱甚傷陰者,加鮮生地、鮮石斛、天花粉;陰損及陽出現休克時,加炮薑、焦白術、附子,生大黃改制大黃;出現熱結陽明者,加甘遂末1克,經減壓胃管把湯藥分次註入,待2~3小時後以大承氣湯濃煎200毫升肛門滴註。中藥內服瘀滯型每日一劑,分兩次服;濕熱型每日1~2劑,分2~4次服;熱毒型每日2~3劑,分4~6次服。

  此外,針刺療法適用於急性單純性闌尾炎或輕型化膿性闌尾炎,對其他各類闌尾炎多為輔助治療。針刺療法可提高機體對炎癥的抗病能力,增強白細胞對細菌的吞噬作用,增強闌尾蠕動,有利於闌尾腔內容物的排空和血運的改善,促使炎癥消失。主穴:闌尾穴、上巨虛、足三裡。配穴:高熱、痛甚加曲池、內庭;惡心、嘔吐加內關、中脘;劇痛加天樞。手法:強刺激,每日2~4次,每次留針30分鐘,或強刺激2~3分鐘,不留針。外敷藥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以水蜜調制成糊狀,外敷右下腹,每日兩次;或外敷大蒜糊劑(大蒜60克、芒硝30克、大黃30克),先將大蒜、芒硝搗爛如泥狀,敷腹部最痛處,敷2小時後去藥,再將已研粉的大黃用醋調成糊狀,敷6~8小時,此為一療程,必要時隔數小時後重復使用。采用通裡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草藥煎劑200毫升作保留灌腸,能使藥液到達下段腸腔,加速吸收。這種給藥途徑可彌補口服之不足,並有促進腸蠕動、清熱排毒等作用。

  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以單純性與輕型化膿性闌尾炎以及闌尾周圍膿腫療效較好。對單純性闌尾炎可單獨選用內服中草藥,外敷藥物或針刺療法。對急性闌尾炎並發局限性腹膜炎,有擴散趨勢的闌尾周圍膿腫,急性闌尾炎穿孔並發彌漫性腹膜炎,需在內服中草藥的基礎上加針刺和外敷,並加用抗菌素,穿刺抽膿等措施,或改用手術治療。

  在進行中醫中藥等綜合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嚴密觀察病情的變化,腹痛減輕,表明病情好轉;腹痛加劇或范圍擴大,表明病情嚴重。右下腹體征:壓痛、反跳痛、肌緊張的程度均與病情相關。闌尾周圍膿腫應註意腫塊的大小變化。體溫升高,伴有畏寒,多顯示闌尾有壞死穿孔可能。血白細胞計數亦反映炎癥的發展和消退情況。舌苔由薄膩轉厚膩,或由微黃轉黃糙;脈由帶數轉明顯的弦滑數,多顯示病情在發展,反之則表明病情好轉。如病情有惡化趨勢,則應及時增加措施或改用手術治療。

  以中醫中藥為主治療急性闌尾炎,存在著復發率較高的問題,據統計在8~30%之間。有人認為,降低復發率的方法是,待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後,繼續服用中藥治療7~14天。

  預防本病應註意避免飲食不節和食後劇烈運動,糾正便秘。註意清除機體的感染病灶,預防腸道感染性疾病,治療腸寄生蟲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