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醫學傢。字訒庵,人稱汪訒庵。安徽休寧人。生於明末,早年習儒,31歲放棄科舉而悉心研究醫學,後以編撰入門醫書而著名。

  汪昂認為醫者不僅需熟知醫方,更要熟知醫方之理,故著《醫方集解》(1682),將臨床常用歷代各方388首(加附方近800首)分成21門,引錄各傢學說闡明方義,並專列救急一章,記述22種意外及突發危證的搶救方法,是一部理、法、方、藥互相貫通的著作,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他還認為,《內經》是醫傢必宗之經典,然而而全書浩繁,又隨問條答,不便閱覽。且《素問》說理之文多,《靈樞》偏重針灸。因此對《內經》進行刪節,將原文分為臟象、經絡、病機、脈要、診候、運氣、審治、生死、雜論九類,並作註釋,編成《素問靈樞類纂約註》(1689)。又著有《本草備要》(1694)。該書以明代《本草綱目》、《本草經疏》等名著為基礎,由博返約,摘取臨床常用藥物478種,將診斷治療學的理論與藥物學內容熔為一爐,既明理義,又切合實用。此外,尚撰有《湯頭歌訣》、《經絡歌訣》及《經絡穴道歌》(均為1694),把方劑的組成,主治及經絡走向、俞穴部位等編成歌訣,利於誦記。特別是《湯頭歌訣》,曾多次印刷,流傳極廣,至今仍為學習中醫者的入門階梯,對醫學普及有一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