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肛管、直腸粘膜、直腸全層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元為主要表現的外科疾病。又稱肛管直腸脫垂。多見於體質虛弱的小兒和老年人。脫肛病名首見於漢代《神農本草經》。晉代《針灸甲乙經》記載針灸治療的方法。隋代《諸病源候論》詳細描述瞭其癥狀和病因病機。

  脫肛多屬虛證。在小兒則屬先天不足,氣血未旺;在老年則屬氣血衰退,氣虛不易固攝;在多產婦女則多為分娩用力耗氣;在久瀉久痢者,則屬氣虛下陷,固攝失司等。亦有因胃腸燥熱,津枯便結,努力耗氣,以以及濕熱下迫,急性瀉痢等引起。

  脫肛初起,大便後有粘膜自肛口脫出,長約3~5厘米,便後能自行縮回,日久便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托方能復位,常有少許粘液自肛口流出,排便後有下墜感和排不盡感,排便次數增多,以後在咳嗽、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並伴有腰骶部脹痛感。粘膜脫出,可發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粘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

  脫肛的內治以補氣升提固攝為主,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或取人參蘆一枚,研末吞服。苦參湯加石榴皮、枯礬、五倍子煎水熏洗,有收斂固澀之功。體針、電針、梅花針取穴長強、百會、足三裡、承山等,每獲良效。以6%~8%明礬液或5%魚肝油酸鈉液在粘膜層下註射對早期脫肛有較好療效。手術縫紮部分直腸粘膜,使直腸內壁形成疤痕,產生支持固定作用,對直腸粘膜脫垂患者亦有良好效果。此外,可配合提肛運動:囑患者練習下蹲、站立、下蹲的動作。下蹲時肛門放松,站立時用力縮緊,從而增強肌肉緊張力,每日連續20次,每日早晚鍛煉。註意大便習慣,不要蹲得時間久長。便後註意臀部要夾緊,不要分離,防止脫出。若脫出時,應立刻使其回復,並在肛門外用塔墊形紗佈抵壓,以丁字帶固定,有益於防治脫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