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同的病證,選擇具有不同作用的食物,或以食物為主並適當配伍其他藥物,經烹調加工製成各種飲食以治療疾病的醫療方法。

  源流 食療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就有神農嘗百草,以辨藥食之性味的傳說。中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收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其中列為上品的大部分為穀、菜、果、肉等常用食物。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專列“食治篇”。孟詵的《食療本草》》則總結瞭唐以前中醫食療的成果,是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宋代陳直的《養老奉親書》,是用藥膳治療老年病的專著。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是一部著名的食療專著,對養生、妊娠禁忌、營養療法、飲食衛生、食物中毒等都有論述。明代,先後出現瞭朱坈的《救荒本草》(1406),盧和撰汪穎編的《食物本草》等著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收載瞭許多藥膳方。高濂的《遵生八箋》,專列《飲饌服食箋》,是一部中醫養生學專著。清代,食療有瞭很大發展,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1861)等著作。

  特點及應用原則 中醫一貫重視飲食療疾,並有“藥食同源”、“寓醫於食”的說法。許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藥,食物與中藥並沒有嚴格劃分,但食療與藥物療法則有所區別。藥療效果雖快,但藥物性偏,苦口難吃,久服礙胃,故病人很難長期堅持服藥。而食療則配制得法,烹調有方,使人們樂於接受,可以長期制食,而且食藥同用,食借藥威,藥助食性,相得益彰。

  要正確應用食療,達到以食療疾的目的,首先需要掌握食性。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一定的性味。食療正是利用食物的不同性味達到治病目的的。食物同藥物一樣,具有寒熱溫涼四性,但不如藥物的四性明顯,一般隻分成溫熱性和寒涼性兩類,而介於兩類之間,微寒微熱則歸入平和性。(見食性)

  辨證施食 食療的重要原則。食療應針對不同的病證,施以恰當的配膳。病證有陰陽、寒熱、虛實之分,食物的性能主治必須與病證的性質一致。辨證施食的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對於陽證、熱證患者,治宜清熱解毒,宜食寒涼性食物,如西瓜、苦瓜、雪梨、綠豆、茄子、莧菜、小米、香蕉、兔肉、鴨肉等。若燥熱傷肺,幹咳無痰,治宜清熱潤燥宣肺,可選用貝母雪梨、枇杷葉粥、玉竹粥等。若熱在營血,心煩不寐,治宜清營涼血,可選用竹葉粥、滑石粥、導赤清心粥等。若邪熱內結,大便幹燥,治宜清熱潤腸,可選用番瀉葉粥、生地黃粥、冰糖燉香蕉等。若濕熱蘊結,灼傷腸絡,下痢赤白,裡急後重,治宜清熱解毒化濕,可選用紫齒莧粥、馬齒莧檳榔茶、銀花紅糖茶等。

  對於陰證、寒證患者,治宜溫陽散寒,宜食溫熱性食物,如生薑、韭菜、芫荽、大蔥、大蒜、紅棗、板栗、桂圓、羊肉、狗肉、鱔魚等。若過食寒涼,損傷脾胃,腹痛泄瀉清稀,治宜溫中散寒,可選用生薑粥、砂仁餅、豆蔻饅頭等。若寒邪壅盛,痹阻胸陽,胸痛徹背,治宜辛溫通陽散寒,可選用桂心粥、附子薏苡粥、瓜蔞薤白白酒湯等。若病後、產後體虛感寒,脘腹冷痛,大便清稀或宮冷崩漏,治宜溫裡散寒補虛,可選歸地燉羊肉、當歸狗肉湯、花椒雞丁等。

  對於虛證患者,應給予補養的食物,但要區別是陰血虧虛還是陽氣不足。《內經》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就是說,陽氣不足的病證,應該甘溫益氣,以使陽氣旺盛;陰血虧虛的病證,要用厚味之品補益精血,以使陰血充足。在食療時,要辨清氣、血、陰、陽之虛而補之。①氣虛證。表現為少氣懶言,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頭暈耳鳴,自汗等,治宜補氣健脾,常選用黨參、白術、山藥、蓮米、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大棗、豬肉、豬肚等,食療方如參棗米飯、八寶糯米飯、山藥包子、四君蒸鴨等。②血虛證。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唇舌爪甲色淡無華,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等,治宜補血養血,而氣旺則血生,故在補血食療方中常配補氣之品,以益氣生血,常選用當歸、何首烏、枸杞子、桂圓肉、紅棗、動物肝臟、雞肉、蛋類、奶類、菠菜、胡蘿卜等,食療方如歸參燉母雞、桂圓紅棗粥、菠菜炒肝片、枸杞肉絲等。③陰虛證。表現為潮熱盜汗,兩顴發紅,手足心發熱,失眠夢多,口燥咽幹,大便幹結,尿少色黃等,治宜滋陰養液,常選用麥冬、百合、玉竹、冬蟲夏草、蜂蜜、銀耳、雪梨、甘蔗、鴨肉、甲魚等,食療方如銀耳羹、蟲草燉水鴨,百合煨瘦肉、清燉甲魚等。④陽虛證。表現為面色蒼白,惡寒肢冷,神疲嗜睡,下利清谷,遺精陽痿,性欲減退等,治宜溫補陽氣,常選用核桃肉、杜仲、韭菜、幹薑、羊肉、狗肉、麻雀肉、狗鞭、海馬、海蝦、鱔魚等,食療方如附片燉羊肉、海馬鱔魚、杜仲腰花、韭菜蝦仁等。

  對於實證患者,則要辨別是哪種實邪,若暴飲暴食,食滯不化,表現為脘腹脹滿疼痛,噯腐吞酸,惡心厭食者,治宜消導化食,可選用山楂神曲粥、檳榔粥、萊菔粥等。若痰濕阻肺,肺失宣降,表現為咳嗽痰多,痰色白、質稠,胸悶脘痞者,治宜燥濕化痰,可選用橘紅湯、橘皮粥、冬瓜苡仁粥等。若水濕為患,水液瀦留,表現為全身水腫,按之凹陷,小便少,胸悶,納呆,惡心,神倦,治宜健脾化濕、通陽利水,可選用冬瓜皮蠶豆湯、赤小豆燉鯉魚、薏米粥等。若肝火犯肺,表現為咳嗽陣作,咳血量多,或痰血相兼,血色鮮紅,胸脅牽痛,煩躁易怒,治宜清肺瀉肝、和絡止血,可選用桑皮茅根鮮藕湯、杏仁桑皮燉豬肺、鮮藕柏葉汁等。

  對於表證患者,要辨別是風寒還是風熱。外感風寒,證見頭痛,鼻塞,畏寒,全身酸痛,無汗者,治宜發汗解表以散寒,可選用蔥白飲、薑糖蘇葉飲、蔥豉黃酒湯等。外感風熱,證見頭脹,咽痛,咳嗽,汗出,發熱微惡風寒者,治宜辛涼輕宣以透邪,可選用桑菊薄荷飲、薄荷蘆根飲、菊花茶等。

  辨證施食還應辨明疾病屬於哪一臟腑,對於不同的臟腑病證,采用不同的食療方法。如《靈樞·五味》指出:“脾病者,宜食粳米飯、牛肉、棗、葵;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白;腎病者,宜食大豆、黃卷、豬肉、粟、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由於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在進行食療配膳時,可按五行生克關系,作為治療上的補瀉原則,采用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方法。如脾為肺之母,肺為脾之子,對於肺氣虛弱患者,除補益肺氣外,常進食益氣健脾的食物,如山藥、扁豆、薏苡仁、芡實、紅棗等,以培土生金,使疾漸愈。腎為肝之母,肝為腎之子,肝火亢盛,影響腎的封藏功能而引起遺精、夢泄,就不能補腎,而要清瀉肝火,肝火得平,則遺精、夢泄隨之而愈,可選食夏枯草荷葉茶、草決明海帶湯、菊花飲等。

  “同病異食”、“異病同食”也是辨證施食的重要內容。如胃脘痛可表現為不同的證。飲食所傷,宜食山楂糕、萊菔粥以消食和胃;寒傷胃陽,宜食高良薑粥、豆蔻雞以溫胃止痛;肝氣犯胃,宜食玫瑰花茶、佛手酒以疏肝和胃;脾胃虛寒,宜食幹薑粥、薑汁鱔魚以健脾溫胃;胃陰不足,宜食沙參麥冬飲、甘蔗粥以養陰益胃,這就是“同病異食”。又如久瀉、脫肛、崩漏、子宮下垂等可出現相同的中氣下陷證,都可選用參芪粥、歸芪燉雞等以升提中氣,這就是“異病同食”。

  食療還可用於急性病的輔助治療。如神仙粥用於治療四時疫氣流行;茵陳粥用於治療黃疸病;竹葉粥用於治療發背癰疽、諸熱毒腫;枳椇粥用於治療酗酒醉臥不醒等。對於某些慢性病,食療是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如長期高血壓的患者,可常食芹菜粥、決明子粥、木耳粥;高血脂的患者,可常食何首烏粥、澤瀉粥、玉米粉粥;糖尿病患者,可常食葛根粉粥、山藥粥、玉米粉粥等。人體患病之後,生理機能減退,胃腸薄弱,消化力降低,此時以米粥調理最為妥當。如高熱病後,由於高熱傷津,陰液不足,可選用具有生津清熱作用的食療方,如蔗漿粥、蘆根粥、石斛粥等。熱邪蘊肺病後,高熱雖退,但患者仍覺幹咳、口渴,可選用止咳養肺的雪梨羹、天花粉粥、沙參粥等。

  保養脾胃 中醫食療十分重視保養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強弱,對於戰勝病邪,協調人體陰陽,強壯機體,扶助正氣,恢復機體功能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說來,在疾病過程中,胃腸功能減弱,應適當控制食量,切忌進食過多,加重脾胃負擔,以致不能消化而使疾病加重,或愈而復發(食復),或引起其他病證。

  烹調與禁忌 食療膳食一般不應采取炸、烤、煎、爆等烹調方法,以免破壞其有效成分或改變其性質而失去治病作用。而且患病之後,脾胃功能減弱,以炸、烤、煎、爆等方法烹調的膳食,不易被消化吸收,難以發揮其治病功能。所以,食療膳食應采取蒸、燉、煮或煲湯等方法烹調制作。另外,在疾病過程中,還要註意飲食禁忌,即所謂“病中忌口”。《金匱要略》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食忌飲食一般指溫燥、生冷、油膩、葷腥之物以及煙酒等,它們能引起舊疾復發,新病增重,故應忌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