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人體顱骨腔內,由髓彙集而成的器官組織。又稱“髓海”,屬奇恒之腑。腦與脊椎中的髓相通,為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厥陰肝經所絡屬,主人的視覺、聽覺以及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當腦髓不足或所絡屬的經絡發生病變而影響腦時,會產生精神和神志方面的病患。中醫髒象學說認為,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統歸於心而分屬五臟,因此有關腦病變的辨證論治是以五臟尤其是心臟入手的。

  中醫的腦其實體雖與西醫的腦同名同物,但認識有所不同。中醫學對腦的認識有一一個過程,始見於《內經》,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的“頭者,精明之府”,《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心主神明”,《靈樞·海論》中的“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等。明代以後的醫傢,對腦的功能有瞭進一步的認識,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腦為元神之府”,主人的精神活動。清代汪昂在《本草備要》辛夷條下記金正希“人之憶性,皆在腦中”之說,強調瞭腦主思維的生理功能。王清任則把人的憶、視、聽、嗅、言等感官功能皆歸於腦。明確指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 ”。

  盡管前人對腦的生理和病理有一定認識,但在臨床實踐中仍然以中醫藏象學說為指導,強調腦的功能分屬五臟,其中尤以心、肝、腎的關系密切:①腎藏精,生髓通腦。《靈樞·經脈》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腎臟精氣盛衰關系著腦髓的盈虧。根於腎的督脈,則有運行精氣、充養腦髓的作用。②心藏神,主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且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情志之傷……無不從心而發”(《類經》)。③肝藏魂,主疏泄,對膽汁的產生、貯藏和排泄起調節和控制作用,從而又影響著膽主決斷的功能。因而當人發生精神、神志方面的病患時,就不能單純責之於腦,而要聯系其他臟器進行綜合分析和確定治法。

  腦的病變主要表現為精神、神志方面的異常,其成因有的是腦髓不足或痰、血瘀阻腦府引起,也有因外邪或其他臟腑功能失調,通過與腦絡屬的經絡影響所致。如腦髓不足,可導致頭暈,視物昏花,記憶力減退等癥狀,治療應著重補腎益髓,以益神志。若兼有濕痰瘀阻,則配合化瘀通絡的藥物。如心火暴甚,肝風內動,迫血上湧可致中風,患者神志不清,半身不遂,治予清心平肝、開竅熄風;而許多熱病中出現的昏迷、驚厥,又需審其因痰、因瘀蒙蔽心竅的不同,分別治以清熱滌痰開竅或清熱化瘀開竅。

  平時註意鍛煉身體,保持樂觀情緒,學習和工作註意用腦適度,均有助於強身健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