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混雜未消化食物,甚至水樣便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又稱腹瀉。也可作為某些疾病的癥狀出現。主要因濕邪偏勝和脾胃功能失調,以致清濁不分,水穀相混。

  泄瀉名稱始見於《內經》,稱為泄;漢、唐時代將泄瀉與痢疾統稱為下利;宋代以後則將兩者分開,稱本病為泄瀉,痢疾則屬腸澼,或滯下。泄瀉的病因病機,《內經》強調濕、熱、寒、風等外邪致病。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指出情志因素,也可引起泄瀉。明代《景嶽全書》在提出飲食食所傷、時邪所犯、食生冷寒滯致病的同時,強調“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明代《醫宗必讀》在治法方面,提出治瀉九法,即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迄今仍為臨床所采用。

  西醫中的消化器官發生功能或器質性病變導致的腹瀉,如急性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在其病程中以泄瀉為主要癥狀時,均可參照本病辨治。

  病因病機 泄瀉的病因主要為感受風、寒、濕、暑、熱之邪侵襲腸胃;或暴食、暴飲、過食油膩、多食生冷、誤食不潔之物,損傷脾胃;或情志失調,肝氣鬱結,橫逆犯脾;或脾胃素虛,運化失司以及腎陽虛衰,不能幫助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等。故泄瀉的主要病變在脾胃,濕為其主要病理因素,脾虛濕盛則是發病關鍵。

  辨治 歷代醫書中,泄瀉有多種病證名稱和分類方法。現今根據臨床發病特點,可分為急性泄瀉(暴瀉)和慢性泄瀉(久瀉)兩種。由於泄瀉有寒熱虛實的不同,辨證時,首先應辨別寒熱虛實;其次辨別緩急。一般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屬寒證;大便黃褐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多屬熱證;瀉下腹痛,病勢急迫拒按,瀉後痛減,多屬實證;病程較長,腹痛隱隱,喜溫喜按,神疲肢冷,多屬虛證。但有時可虛實夾雜,寒熱並見。泄瀉的治療原則,暴瀉以祛邪為主,久瀉以扶正為主,或標本兼顧。

  急性泄瀉 起病急驟,病程較短,多因濕邪傷脾,或食滯生濕,壅滯中焦,脾不能運,腸胃不和,水谷清濁不分,多屬實證。常見證型有:①泄瀉清稀,甚至如水樣便,或兼惡寒發熱,鼻塞頭痛等表證,苔薄白或白膩,脈濡緩,屬寒濕或風寒夾濕泄瀉。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濕,用藿香正氣散加減。②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大便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屬濕熱泄瀉。治宜清熱利濕,用葛根芩連湯加減。夏令暑濕較甚,所致泄瀉多與濕熱泄瀉相似,可按濕熱泄瀉論治。但也有因貪涼或多食生冷瓜果而表現為寒濕泄瀉,可按寒濕泄瀉論治。如兼風寒表證時,可合香薷飲同用,以解表化濕。③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噯腐酸臭,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屬傷食泄瀉。治宜消食導滯,用保和丸為主方。

  慢性泄瀉 病程遷延日久,多為脾虛生濕,健運無權,或在脾虛的基礎上,肝氣乘脾,或腎陽虛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所致,多屬虛證。常見證型有:①多有胸脅脹滿,噯氣食少等肝鬱癥狀,腹痛泄瀉每因情緒波動時發作或加劇,舌質淡紅,脈弦,屬肝氣乘脾泄瀉。治宜抑肝扶脾,用痛瀉要方加味。②大便時溏時瀉,完谷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弱,屬脾胃虛弱泄瀉。治宜健脾益胃,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如伴脫肛,此為中氣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以益氣升提,健脾止瀉。如若伴腹中冷痛,手足不溫,此為脾陽虛弱,可用附子理中湯,以溫中散寒。③黎明前泄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舌淡,脈沉細,屬腎陽不足泄瀉(俗稱五更瀉)。治宜溫腎健脾、固澀止瀉,用四神丸加味。

  急性泄瀉日久不愈,可轉為慢性泄瀉,久瀉也可反復急性發作。治療時要註意初起不可驟用滋補固澀之品,以免使邪氣留戀不去;久瀉不止,不可過分應用分利水濕之藥,以免陰液耗傷。此外,在治療泄瀉的同時,還應註意避免暴飲暴食,少食或禁食葷腥油膩之物。

  泄瀉的預後,除暴瀉無度或久瀉脾腎衰敗,滑脫不禁,造成亡陰、亡陽者外,一般良好。

()